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探索矿田富集规律 科研引领矿藏发掘——长安大学杨兴科教授

2021-09-16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杨兴科教授作为我国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的带头人,坚守地学科研和教学一线近40年。他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科研引领找矿为宗旨,教学科研足迹遍布我国中西部,尤其在新疆天山戈壁、秦祁昆和青藏高原周缘盆山结合区开展了大量教学科研工作,为推动地球科学的科研成果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以及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
 
1 创建岩浆-热力构造和大比例尺矿田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圈定富矿靶区找矿方法
针对我国西部10余个典型矿田的研究实践,杨兴科教授提出矿田岩浆-热力构造分类和大比例尺矿田构造-蚀变岩相填图找矿预测方法。他将岩浆-热力构造划分为五大类24个亚类,针对矿田成矿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典型矿田深部找矿预测,如在青海祁漫塔格虎头崖多金属矿田、新疆石英滩金矿田、秦岭蓝田铀矿、风太金铅锌多金属矿田、石泉-汉阴北部金矿田、九瑞武山-城门山-彭山矿田等得到实践验证,发现了矿田岩浆-热力构造、热力穹窿与斑岩-矽卡岩-热液叠加型矿床成矿富集中心,并创建125000到110000或15000大比例尺矿田(区)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圈定富矿靶区找矿的有效方法。研究预测了深部找矿靶区,找矿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解决了矿田找矿方向难题和技术屏障,多地实施已显示出较好成效。
 
2 提出脆-韧性剪切变形转换带动力成矿控矿模式,获系列找矿重大突破成果
杨兴科教授坚持科研创新与找矿紧密结合,在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带科研找矿预测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矿田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变形转换带成矿控矿模式与找矿预测方法,并取得系列找矿重大突破。他将理论创新与方法组合创新及找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新疆和秦祁昆等地合作发现并找到康古尔塔格矿带等大中小型金铜矿床20余处,发现和研究了新疆石英滩金矿、康古尔-马头滩金矿、西凤山金矿、红石岗、白干湖金矿、北山八一泉金矿、汉阴长沟、黄龙金矿等10余个,多已开采开发,潜在经济价值达数百亿元,利润超10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成果突出。促进了新疆东天山和南秦岭矿带的找矿步伐,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该区带矿床地质构造研究的水平和深度。服务国家战略,科研创新与找矿融合成果对新疆东部找矿突破有重大示范带动效应,综合研究与科研实践,取得了诸多新进展和新成果。
 
3 发现秦岭和青藏高原及周邻盆山区陆内造山立交桥式热力构造与多资源矿产富集模式
在盆山耦合地球系统科学、矿田热力构造与盆山改造成矿成藏、构造物理化学成矿控矿理论方法等方面,杨兴科教授有重要创新认识。他提出秦岭凤太矿田铅硐山矿床海底喷流沉积-动力热液型叠加成矿认识,完善并发展了动力热液成矿作用理论;发现南秦岭矿带在晚印支-燕山期存在典型的陆内造山期立交桥式控矿构造和多期面理置换并控制钨钼金成矿富集的特殊性,以陆内造山和盆山热力构造改造控矿与多能源资源矿产富集理论为指导,进行大比例尺矿田构造-蚀变岩相填图与找矿富集中心的圈定,成效显著。创新提出秦岭矿带五大金矿田GST分类和“陆内造山期立交桥式”钨钼金矿富矿叠加成矿模式,引领秦岭蚀变岩型金矿和矽卡岩型叠加热液脉型大型钨钼矿成矿富集规律研究与找矿方向,取得秦岭金钨矿找矿新进展。曾参与完成我国西部盆地构造和油气资源远景评价,与西北大学刘池阳教授团队等合作研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完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青藏项目“羌塘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和“青藏高原构造特征及演化历史研究”,国家973计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环境资源效应”项目“羌塘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远景”课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南方分公司项目“楚雄盆地原盆恢复与油气动态成藏条件研究”;国家973计划子课题“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的统一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国家科技专项中海油研究院项目“中国近海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构造动力学背景编图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六盘山盆地及西南周缘页岩气资源远景调查等项目。创新研究和发现了盆地热力改造作用和热力构造类型,促进了盆山热力构造研究的新进展。
 
4 创建地质类专业“三阶段四层次多模块”课程教学体系
杨兴科积极挖掘教学认知研究规律,教学研习思创融合,在地质类专业创建了适用于“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地质问题能力”的“三阶段四层次多模块”教学体系,在政产学研用的源头倡导多方面合作研究创新。倡导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学生主动学习、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能力。培养本科生50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0人。主讲课程《认识我们的地球——深入地球内部》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精品课程网)免费发行,截至目前已有愈万人次浏览、下载学习。主讲《地球科学原理》《地球系统科学》等课程荣获国家和陕西省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称号。主持承担完成资源勘查工程国家一流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系列课程国家教学团队、地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改革、《地球科学原理》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等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
杨兴科教授长期致力于构造地质、矿田构造、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与成矿预测、盆地热力构造与改造成矿成藏等领域的研究,发现了秦岭“陆内造山立交桥式”热力构造与多资源矿产富集共存控矿模式,创建岩浆-热力构造和大比例尺“矿田构造-蚀变岩相填图”方法,提出“脆-韧性剪切变形转换带”成控矿模式,突破矿田找矿方向难题和技术屏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有效服务国家科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