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 打造生态养殖新格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蒋业林研究员

2021-04-16

 

自古以来,龟鳖以其特有的食用和药用的双重价值深受人们的欢迎。近年来,中国龟鳖产量已经突破40万t,综合产值达千亿元,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位居世界前列。《2006—2020年渔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龟鳖列入中国优势水产品重点区域布局。然而,随着国内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中华鳖等主要品种出现种质杂乱退化、孵化育苗设施落后、营养不均衡、养殖标准化不高、疾病频发、品质下降等产业共性问题,严重影响了龟鳖养殖业的产业升级。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蒋业林研究员专注于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及其应用推广研究30余年,在国家星火计划、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下,他带领特种水产养殖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在中华鳖良种选育、孵化新设备新材料、环保温室育苗系统、健康养殖设施、低碳生态系统、生物保健型饲料、养殖模式构建及标准化、疾病防治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推动了我国水产生态养殖产业的发展。
 
1 开发中华鳖良种选育新技术
研究并建立中华鳖4个品系形态数学函数,筛选出与生长、肌肉、性别相关基因9个,作为辅助选育手段;依据选择育种原理,经3代系统选育,建立中华鳖淮河品系、长江品系、黄河品系良种核心群体,对我国淮河水系、长江水系、黄河品系中华鳖种质资源保护及种质改良具有重大意义。
 
2 创制中华鳖智能无介质孵化新技术和有介质孵化新材料
发明智能无介质孵化新技术,制定安徽省标准《鳖类无介质孵化操作规程》,规定了鳖无介质孵化技术要求,量化了智能无介质孵化中孵化装置、密度、温度、湿度等关键技术参数,有效克服了传统沙石等覆盖受精卵孵化容量小、孵化率低、操作繁琐等缺陷;孵化周期缩短至40d,孵化率达98.2%,雄性率达82.3%。此外,发明配制一种鳖卵孵化材料,该材料保温性好、清热解毒、营养丰富、可驱虫防病。
 
3 集成创新稚幼鳖温室新设施装备及室外暂养技术
基于环保理念,改进温室温控系统,集成生物质燃料、地源热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燃料,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废弃秸秆;集成创新甲鱼晒盖台、充氧、喂食、探测等生态装置,改善了温室育苗环境,提高了稚幼鳖养殖密度,幼鳖平均产量达50只/m2。创制一种便于稚幼鳖室外越冬网箱,配制一种优质饲料,显著提高稚幼鳖免疫力、生长速度,越冬成活率达97%。制定《中华鳖稚、幼鳖养殖技术规程》,对温室稚幼鳖培育技术要点进行了规范和说明。
 
4 研发多项生态养殖模式和关键系列技术
集成创新了成年中华鳖养殖池、甲鱼低碳生态养殖系统、生物保健型甲鱼配合饲料、池塘养殖甲鱼的水质改良剂及水质改良方法、水芹浮床养殖、晒盖台、甲鱼水稻一体化等多项技术,增加中华鳖活动范围,提高其野性,增强抗病能力和活力,每吨饲料可节约成本2200元,水质改良效果提高了30%38%,实现化肥农药渔药减量使用,提升中华鳖品质和养殖效益,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发了甲鱼温室分级放养循环利用的养殖方法,明确了温室甲鱼分池时间、放养密度及饲养管理等关键技术参数,提高了温室利用效益,平均增产鳖2.17kg/m2、增产值达111.8元。制定5项鳖-植共生省级标准,发明8项绿色种养模式,出版《甲鱼健康养殖新技术》《稻鳖绿色种养技术》等著作,规范了中华鳖生态种养殖技术,提高了中华鳖种养水体利用率,改善了养殖水体环境,提升了稻、鳖、菜产品质量,增产增效明显。
近年来,蒋业林团队围绕中华鳖种质资源开发、智能孵化、环保温室育苗、生态种养模式构建等,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集成推广。改良的中华鳖种质,孵化效率提高,稚幼鳖、商品鳖增产增效明显。总体技术水平达国内领跑,中华鳖种质保护及改良技术、智能孵化技术、环保型温室构建、鳖-植共生标准化技术等更是达国际领跑水平。相关研究成果在安徽、湖北、江西等省的中华鳖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5年累计推广规模36.7万亩,实现总经济效益26.7亿元;并辐射到柬埔寨、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示范基地,培养国外高层次人才60余名,有效助推“农业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蒋业林带领团队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等贫困地区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培训和指导,辐射带动1.56万人从事中华鳖养殖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增加就业,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就业,成为推动我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重要产业之一。未来,蒋业林将继续致力于发展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和鱼菜共生技术,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国际化,为实现“碧水蓝天中国梦”、促进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作出贡献。
 
专家简介
蒋业林,安徽省农科院特种水产动物养殖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研究员。兼任国际龟鳖生存联盟(TSA)成员,亚太地区比较内分泌学会(AOSCE)会员、法国蜗牛推广协会成员(FSPA),法国龟鳖保护及养殖联合会(FFEPT)成员,国际生态保护与发展合作协会(IDECC)会员,中国水产学会淡水渔业分会委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家库专家,安徽省水产院士工作站站长,安徽省鳖类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安徽省特种水产养殖示范性国合基地主任,“一带一路”分中心负责人,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会员。长期以来,进行特种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与美国德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和淡水研究中心,法国农科院、法国龟鳖保护联合会,以色列鱼类中央实验室,日本早稻田大学等18个国家相关专业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历任12次出国访问团团长,带领成员访问美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泰国等15个国家,邀请国际专家来华交流50余人次,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3项,主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9场。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10部(主编4部),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得科研成果奖励近20项,制修订省级地方标准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