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在艾滋病及新突发传染病科研领域辛勤耕耘——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南屏教授

2019-01-05

吴南屏教授,浙江大学传染病专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艾滋病及新突发传染病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卫健委艾滋病临床专家工作组专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艾滋病临床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免疫学会继续教育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中西医学会委员及浙江省微生物学会委员。

从事艾滋病研究近30年,先后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等9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其中以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参编著作10余部,相关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7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多项。

一、开展艾滋病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吴南屏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起追踪研究了我国4例输血传播艾滋病患者,证明了艾滋病在我国的血源性传播途径,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曾毅院士合作分离了我国首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此后长期从事HIV-1相关机会性感染及合并感染、艾滋病发病机制、抗病毒治疗免疫重建、HIV-1潜伏感染、性传播机制及艾滋病防治示范区研究,较早揭示了我国艾滋病人群中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肝炎病毒、马尔尼菲青霉菌、梅毒等的感染特征。比较了我国成人与儿童艾滋病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异常情况,发现HIV-1与宿主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艾滋病发病,如HIV-1编码蛋白可以通过抑制干扰素产生利于病毒复制,宿主抗HIV-1因子SAMHD1受干扰素调控的机制,辅助受体和DC-SIGN分子的表达调控机制,HIV-1潜伏感染与复制性感染情况下独特的基因网络特征等。

在国际上报道了我国艾滋病人的肠道微生态改变,发现我国男性同性恋人群中传播的HIV-1毒株具有独特的分子进化特征等;发现长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血糖和血脂代谢异常等副作用。此外,对艾滋病人的心理状态与治疗依从性等问题开展了研究。

二、带领团队多次参与我国新发及突发传染病的防治和科研工作

作为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负责人,吴南屏教授不仅负责整个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工作,还多次参与我国新发及突发传染病的防治和科研工作,如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等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在国内较早地成功分离出了SARS冠状病毒、H1N1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等,并登陆GeneBank数据库。

2013年,我国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吴南屏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率先分离出H7N9病毒株,为分析该病毒的遗传学特性、指导临床病人治疗以及疫情的控制提供了必要条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2017年,参与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吴南屏教授每年都承担艾滋病防治、生物安全及科研培训课程10余期,内容包括艾滋病研究进展、生物安全及艾滋病防护、医生心理健康、医学论文写作与课题申请等,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开拓视野,指明研究方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此外,吴南屏教授还积极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多次赴德国鲁尔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匹兹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艾滋病研究所等进行学术交流,并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其中,与德国大学合作20余年,共同发表了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