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实验动物新品种的种群建立与质量标准化研究

2017-09-1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实验动物新品种的种群建立与质量标准化研究”紧密围绕国家实验动物新品种种群和资源建设以及我国新品种动物的标准化研究的战略目标,建立实验动物新品种的种群和种质资源保存基地,研究实验动物新品种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实验动物新品种质量检测方法研究和疾病相关基因研究。

课题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主持承担,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同完成。课题建立了三种实验动物新品种(长爪沙鼠、树、稀有鲫)的种群和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开展了新品种质量标准和疾病相关基因分析研究,制定了三种动物的质量标准18个、技术规范13个、标准操作规程52个。获国家发明专利 “水迷宫空间学习记忆树模型的建立方法”(专利号:ZL201110293451.5)、“一种长爪沙鼠生物净化的方法”(专利号:ZL201210288188.5)等3项。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论文5篇。培养研究生15人,培养技术人员21人。

一、建立新品种的种质资源基地,丰富了实验动物资源

建立的清洁级长爪沙鼠、树、稀有鲫种群是我国自主研建的实验动物资源,也是开展人类重大疾病致病机理研究,药物和疫苗开发、筛选和评价不可或缺的动物模型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课题成果为我国开展以野生动物和水生动物为基础的实验动物新资源开发、疾病模型研究与评价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动物资源和模型资源的保存以及示范基地的建设为相关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制定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和检测技术,完善质量体系

提出的繁育技术和饲养管理规范、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体系,为我国制定动物源性生物技术药物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相关规范提供了支撑。课题建立的检测技术不仅可用于动物活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的质量检查,而且也可用于这些动物、细胞等制备的生物技术药物和相关制品的检测。

三、开展疾病相关基因分析研究,探讨疾病机制及致病机理

筛选与长爪沙鼠脑底动脉Willis环变异缺失的相关微卫星DNA标记和基因位点,分析研究了树肝组织克隆的HCV主要受体(CD81/SR-BI/Claudin/Occludin)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为人类相关疾病发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为人类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药物筛选、疫苗研发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工具。

课题创立了树饲养繁殖技术体系,建立了树繁殖种群,为我国重要野生动物的自主研发、保存和应用提供了成功经验和技术保障,为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子一代树及相关技术服务。创立的树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和生物学特性数据库,为制定国家实验动物(树)质量标准,开展人类重大疾病动物模型创建、生物医药研发与药物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课题建立的清洁级长爪沙鼠脑缺血高发群,脑缺血成模率提高40%,将大大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动物的使用率,降低研究成本。另外,建立的封闭群长爪沙鼠遗传质量检测方法填补了长爪沙鼠遗传质量检测技术的空白。

2011—2015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先后向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等30余家单位提供动物百余次,累计117 641尾。这些动物被用于化学品测试(检测)、生态毒理研究、农药生态风险评估等多个领域。项目成果促进了我国生态毒理学发展,为我国化学品生态毒理学测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