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秦岭成矿带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温志亮教授级高工研究成果

2017-04-12

秦岭造山带是介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微板块,其北界以商州-丹凤断裂(即商丹缝合带)与华北板块分界,南界以勉县-略阳断裂(即勉略缝合带)与扬子板块相分界。总体由华北板块南缘、西秦岭微板块、扬子板块北缘等陆块组成,它们之间被商丹缝合带、勉略缝合带所分割。其构造演化经历了从陆核到洋盆、从大陆盆到造山带等发展历程。

秦岭成矿带是我国主要的金、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地带,是陕甘川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余年来,西秦岭地区相继发现了一系列金矿床,这里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储集地之一。目前西秦岭中东段已发现金矿床(点)200余个,其中超大型金矿1个,特大型金矿3个,大型金矿床10余个,中型金矿床20个,小型金矿床20余个。在秦岭成矿带金矿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对该地区金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作用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和认识。

1.西秦岭金矿床形成于晚印支期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俯冲-碰撞秦岭洋闭合的地质背景,金矿的形成与洋-陆俯冲-陆陆碰撞作用有关,晚印支期-早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成岩、成矿事件是西秦岭最为重要的一次成矿事件。西秦岭南带、北带花岗岩类成因类型及物源明显不同。南秦岭花岗岩带表现为高镁钙碱性花岗岩特征,为同熔型或I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块俯冲地质构造环境;而北秦岭花岗岩带表现为富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特征,为地壳重熔S型花岗岩(或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北秦岭花岗岩具同碰撞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同碰撞及造山期后环境。印支期中、酸性岩体活动为金成矿提供了热动力及成矿流体。

2.西秦岭地区主要的金矿床赋矿地层为泥盆系、三叠系,其次在震旦-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中分布有少量的金矿床,金成矿对地层无选择性,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赋矿地层为金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但成矿初始物质可能来源于大陆边缘的碧口群、丹凤群等较古老变质地层,它们是金矿物质来源的原始层位。

3.构造控矿是西秦岭北部地区(岷县-两党断裂以北)的主要控矿因素,发育于地壳不同层次的深大断裂(大的韧性剪切带,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等)是重要的导矿断裂,是混合成矿流体上升的通道,而深大断裂旁侧次级的小断裂则是主要的控矿断裂,属容矿断裂。而南秦岭地区(岷县-两党断裂以南)金矿具层控型分布特征,区域构造控矿不明显。

4.西秦岭金的成矿与不同时期地壳演化阶段的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改造作用、岩浆作用等成矿作用有关。硫、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南秦岭地区成矿流体主要为改造流体,次为岩浆流体,主导成矿作用为地壳浅层次的改造作用,形成了层控再造卡林型-类卡林型低温微细粒浸染状金矿床;西秦岭北部地区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流体、岩浆流体,主导成矿作用为变质作用、岩浆作用,形成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造山型脉状金矿床。金矿床的形成一般是多个成矿作用叠加成矿的产物,岩浆作用最终形成了金矿床,是多期、多阶段复合成矿的产物。

5.西秦岭金矿床主成矿期为晚印支期-早燕山期,成矿时间和周边花岗岩成岩时间大致吻合或稍滞后于花岗岩成岩时代,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140210Ma之间。成矿作用一般发生于会聚造山作用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的转变时期,造山作用的挤压-伸展转变期形成了大量的金矿床。

6.西秦岭金矿类型较多,在西秦岭南部地区最重要的类型为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北部地区为造山型金矿床,这两种金矿类型是西秦岭找矿的主要类型,但西秦岭南部地区深部是否存在造山型金矿床仍需进一步研究。

项目负责人简介

温志亮(1964—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及地质研究工作,在秦岭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和新认识。先后主持国家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项目10余项,编写各类地质报告20多份,发现及勘查各类矿床10余处,矿产勘查成果突出。曾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多项,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研究成果对西秦岭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地质勘查、地质找矿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