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面对气候变化,为旱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2011-09-16

肖国举,男,汉族,甘肃通谓人,理学博士,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干旱气象学委员会委员,《Air, Soil & Water Research、《Univers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期刊编委,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limatic Change》、《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Archives of Agronomy and Soil Science》、《生态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19947月肖国举毕业于宁夏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2001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200412月在兰州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12月~200712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做大气科学专业博士后。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宁夏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华中地区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二等奖1项,东北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二等奖1项,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一等奖1,甘肃省气象局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10篇,EI收录期刊2篇。编著出版《干旱地区集水农业》、《宁夏南部山区集水农业》、《环境生态学》、《中国西北地区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中国旱区农业》等著作5部。

国举博士主要从事西北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技术对策研究,前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气象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研院所公益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甘肃省科技攻关等项目。针对西北旱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难点问题,宁夏大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团队,进行着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潜心研究,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1、围绕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响应机制及其评价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代表区域野外定位试验和资料分析揭示了西北地区作物生理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指出气候变暖导致西北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叶片的气孔导度、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减小而蒸腾速率增加,轮作种植的水分利用效率呈指数曲线减小,而增加灌溉后则呈直线减小;CO2浓度升高与补充灌溉组合可提高春小麦边缘效应。研究成果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2、系统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作物播种期、发育期、产量、越冬作物的死亡率和病虫害等的影响及成因和机理。发现气候变暖使西北地区秋播作物播种期推迟,春播作物播种期提前;使有限生长习性的作物生长期缩短,使无限生长习性的作物生长期延长;干旱灌溉区棉花、玉米和春小麦对变暖响应的敏感性存在“热量效用递减”现象。研究成果为当地政府安排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3、有针对性地研究适应西北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对策。在半干旱地区,全球变暖给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不利影响,采用“覆膜垄上穴播”和“覆膜垄间播种”两种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田间垄沟微集雨技术和春小麦生育期补充灌溉技术的研究。同时,进行田间垄沟集雨、地膜覆盖、抗旱品种和集雨补灌等技术的组合研究。

4、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及其关系。近30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干旱灌溉区作物种植格局从以小麦为主转变为以棉花和玉米为主;西北半干旱区作物种植格局从以小麦为主转变为以玉米、冬小麦、马铃薯为主。

5确定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种植结构、地理分布和气象灾害等影响的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方法,形成了评价体系,开发了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的综合评价服务系统。

6、创新性的研究了气候变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确认了气候变暖加速了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植物-土壤养分循环,土壤盐碱化加剧,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导致耕地土壤质量退化。确定冬季增温虽然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但是引起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土壤有效氮明显减少,土壤pH值和全盐含量明显增加,直接影响春季作物的出苗和生长。

同行专家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特别在气候变化对作物生理生态、生长发育、种植结构、土壤盐碱化的影响等方面有所突破,丰富了我国农业气象学的内容,为国内外干旱农业气象业务、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和重要参考。同时,积极向地方政府、业务科研单位介绍和推荐研究成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