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让我国超细晶钨材料技术登上世界高峰——“紫钨原位还原法”超细晶硬质合金工业化制造技术

2011-09-16

当今,世界进入纳米时代,钨材料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其纳米化甚至超细化都还是国际难题。现代航空、航天、动力、军工的许多新材料的加工,期待着超高性能的超细晶合金精密刀具的出现。以厦门钨业金鹭公司为代表的国内硬质合金制造企业,依靠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道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厦钨技术领头人、现任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冲浒高工发明的“紫钨原位还原法超细晶硬质合金工业化制造技术”推动了我国钨工业以高起点进入超细晶领域,使我国在一维纳米钨材料和超细晶合金的生产、研究方面与(国际)接轨。

孜孜不倦 不断创新

上世纪80年代,对于超细晶硬质合金原料而言,国际上并没有取得一致的共性技术。但都认定传统还原碳化技术由于无法消除“气相迁移”机制,不能生产超细粉。当时仅有两种技术较为成熟,一是美国某超级化学公司的“直接气相碳化法”,另一个技术是日本某著名大型硬质合金公司的“直接碳化法”,他们以超细WO3为原料,用碳黑取代氢气为还原剂,在氮气氛保护下的回转炉内还原为超细多相的混合粉,而后在不同的复杂工序和装置中,分别用碳黑或甲烷碳化获得超细WC粉末,由此制得超细晶硬质合金。吴冲浒认为国际上这两种技术同样存在着致命缺陷,他们制备的超细碳化钨粉是多相成分的混合粉。处在不同起跑线的非均匀相物质,在烧结过程中,晶粒不可避免地引起异常长大,破坏合金性能。他意识到,制造单一相成份的超细碳化钨是优质超细晶合金的关键。

1987年,当时蓝色氧化钨还属新产品,生产难度极大,煅烧炉中经常出现“滚雪球”现象,不时把窑炉堵死,导致停产。吴冲浒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是紫钨的问题。他在工艺改革中摒弃了紫钨,解决了生产问题。同时也为发明“紫钨法”超细粉技术提供了思路。1994年,在分析比较国外大量关于超细粉生产技术后,吴冲浒认为传统技术方法是取得单一均匀相材料的可靠途径,关键是如何抑制粉末颗粒长大的“气相迁移”机制。通过研究发现,纳米针紫钨的低氧含量和巨大的表面积,使其在快速还原过程中,纳米针表面难以形成足量的水蒸气,大量的远程气相迁移有可能被抑制或削弱,在还原中,由于瑞利不稳定性原理,转化为超细珠串状钨链,将其打断后,可以得到纳米或超细的钨粉。利用这个思路,他马上组织试验,首先解决了纳米针紫钨的工业化生产,并发明了纳米紫钨针原位还原技术,制备出性能十分优异的高纯度单相纳米、超细钨粉,继而制造出优质超细碳化钨粉、超细晶合金。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超细碳化钨粉、超细晶合金的生产由多个关键核心技术组成。该技术系统包括了:APT自还原制备蓝钨和纳米紫钨针技术、紫钨原位还原制取高性能纳米、超细钨粉技术、快速均匀化配炭技术,以及自动、连续、可控的低温燃烧合成制取超细球形钴粉技术等十几个核心技术。

经过10多年的努力,超细晶硬质合金系统技术得到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紫钨原位还原法超细晶硬质合金工业化制造技术”,并于200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技术在厦钨金鹭公司推广应用,建成了年产3000吨纳米针紫钨、2500吨超细碳化钨粉和1500吨超细晶硬质合金生产线。

超细粉制备新技术成功产业化

吴冲浒研发的超细粉制备新技术在产业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厦钨金鹭的超细晶硬质合金制造在国际上也极具竞争力。1997年后,厦钨金鹭的超细粉几乎垄断了日本国内的高端市场。从2004年开始,金鹭成为美国最大的超细晶合金棒材国际供应商。金鹭自产的超细晶精密刀具大量用于成飞、西飞、北京卫星厂等国防企业,取代进口,解决了我国军机、大飞机、卫星和发动机的钛、镍、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精密刀具国产化问题。例如在2010年,北京某航天设备工厂为了加工特殊复合材料需要一种刀具,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加工起来特别困难,试遍世界上所有的顶级刀具都不行。此时有人推荐厦门金鹭公司生产的超细晶合金刀具,经试用效果良好,完全可满足材料的加工要求。目前金鹭“紫钨原位还原法”产品每年以数千吨占据了欧、美、日和中国国内市场,美国的超细粉技术不得不退出了市场,而日本某著名大公司仅维持着每年几百吨的生产。

吴冲浒带领的技术团队,以自主研发的“紫钨原位还原法制造超细晶硬质合金技术”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垄断,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领先于国际的超细晶硬质合金时代。以“高性能、低成本和节能环保”的优势显著缩小了我国硬质合金与国际总体水平之间的差距,使我国从钨大国迈向钨强国。

专家简介

吴冲浒,福建泉州人,1945年生,教授级高工,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国家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厦门钨业技术中心主任。是我国重要钨材料生产基地—厦门钨业的创始人之一和技术核心,也是我国钨产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专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科技重大贡献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3项奖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主持和承担完成了17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5项国家重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