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修身 治院 济天下—— 记著名肿瘤专家曾益新院士

2010-12-20

修身  治院  济天下

—— 记著名肿瘤专家曾益新院士

曾益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瘤防治中心主任、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国际EB病毒及相关疾病协会理事长(20062008)、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国家药监局新药评审专家、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青联副主席,《癌症》杂志主编、美国《Cancer Biology and Therapy》、《Cell Cycle》、《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编委

鼻咽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962曾益新出生于湖南涟源,1985年毕业于湖南衡阳医学院(今南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1997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东京都立老人综合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多年来,曾益新院士主要从事鼻咽癌遗传易感基因及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鼻咽癌流行区EB病毒序列及变异分析以及恶性肿瘤的基因肿瘤等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973等国家和省市级科研基金支持,主持 863重大专项“我国重大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

近年来,曾院士在鼻咽癌研究方面取得要进展,测定了第一株来自鼻咽癌病人的EB病毒全序列,明确了家族性鼻咽癌的遗传模式,将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此项工作成为我国在重大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方面的突破,被评为医药科技领域十大新闻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确定了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位点与鼻咽癌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并发现了三个新的易感基因位点TNFRSF19, MDSI-EVI1 CDKN2A/2B发现的易感基因位点将有望用于研制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以进行鼻咽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提高早诊率,此研究成果20106月刊登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

他主持的“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亦获得200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年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和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至今,曾院士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刊物上发表150篇,包括Nature Genetics三篇、Nature 一篇。

因在科研、教学方面所取得突出建树,他被评为2004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全国优秀骨干教师;2005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获团中央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7年获何粱何利科技奖;2008年被评为广州十大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勇于探索 敢于革新

1997年曾益新开始担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原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兼学科带头人,对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为肿瘤中心全方位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医疗:大力推行单病种管理制度

医疗质量是构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医疗质量,开创肿瘤专科医院自己的办院特色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曾益新带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单病种综合诊治规范》,实行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形成单病种肿瘤综合治疗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修订,力求为每个病人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该中心实行单病种综合诊治以来,得到了患者的好评,也受到众多兄弟医院的推崇,已有多家国内肿瘤医院前来考察、学习。2008年又在华南地区首推多学科联合门诊,规范肿瘤专科的诊治制度,为疑难病患提供更规范、更便捷的诊治渠道。

2、科研:建立课题负责人制度

曾益新密切跟踪国际科研动态,注重学术队伍科研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制订出有效的科研激励政策和高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推行实验室课题负责人制度,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肿瘤学学科近年来快速发展,先后成为省、国家重点学科,并经科技部批准成功组建“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疾病的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平台项目。“十一五”期间,该中心获得省部级奖项共十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2009SCI收录杂志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署名为本单位的论文数量达到98SCI收录的期刊发表论文总影响因子362.8

3、教学:积极探索肿瘤专科医师培训制度

曾院士探索建立了第一个肿瘤专科医生的培训基地,培养经过严格训练的专科医生,然后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肿瘤专科医生。20061031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孟群莅临医院调研肿瘤学专科医师培训工作,并予以充分肯定。目前他们正在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培训接轨机制,“肿瘤学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生临床能力培养引入专科医师培训模式”获2009年广东省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立项。

4、管理:科室综合目标管理与主诊教授负责制的实施

在中大附属医院中首开先河,启动科室综合目标管理与主诊教授负责制两项改革。促进科室明确发展目标和责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医院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5、“群众的智慧高于一切”: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常设委员会制度

首开先河在省内设立职工代表大会常设委员会,负责听取教职工的治院主张及对各类政策的反馈意见等,并通过监督、督办、问责和追责,实现对医院各级管理层的监督。职代会常设委员会委员从职工代表中公开竞选产生,这让员工感受到职工代表来自职工,职工权利来自群众,开辟了民意渠道,职工可以全方位监督行政工作并参与管理与决策。此举被广东媒体誉为“在广东医疗界及高等院校中开辟了民主管理的先河”。

6、以国际化视野推动学科发展

曾院士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选派青年骨干到国际一流的肿瘤中心深造;采用海内外招聘方式大胆引进学科带头人,填补学科建设的空白。他非常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从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先后与美国著名M.D.Anderson癌症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召开双方科学家会议;今年四月,他带领肿瘤学各专科学术带头人赴美国一流的癌症研究中心——哈佛大学Dana-Farber 癌症研究中心、罗斯威尔癌症研究中心以及UCLA医学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国际同行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归来后,考察团成员踊跃建议,提出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发展的十大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建设国际一流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

2006年,曾益新提出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设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以“三大工程”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以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全成本核算为核心的“管理工程”;以建立亚洲最大的地下放疗中心及西大楼为目标的“二期基建工程”;以建立肿瘤专科数字化医院为目标的“信息工程”。

2007经过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确立了按岗取薪、岗变薪变为基本原则的合同聘用人员薪酬体系2008年中心完成了定岗定编体系的设计,实行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目前正着手建立全院各系列人员KPI指标体系,确立合适的绩效管理及评价体系。2008年底中心建成了亚洲一流的地下放疗中心,是广东第一家拥有容积旋转调强系统的放疗机构,引进了全球最先进的放疗网络管理系统,拥有先进的呼吸控制系统,精确化放疗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疗效并降低了副作用。目前中心已完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2008年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检验信息系统(LIS上线;获批卫生部四百万元资助建设以放射影像为核心的PACS/RIS系统项目。建成一个信息系统覆盖临床和管理所有业务环节,使临床诊疗、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肿瘤专科数字化医院是我们的目标。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医疗体制的改革步伐,迎接外资、民营及私人医疗机构对传统医疗模式形成的新挑战,并不断满足日益增加的广大患者需求,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高端的医疗服务,2008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启动新院区建设项目。新院区建设的目标设定为拥有最优美的环境、最先进的技术以及最人性化的服务。心系祖国卫生事业

曾益新院士始终心系祖国的卫生事业,2006年受中国科学院科学院委托担任“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议”咨询项目负责人,在深入调研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并广泛咨询我国卫生事业管理各方面的专家及行政管理人员意见之后,组织由华南地区的医疗卫生专家为主的研讨组撰写了《我国医疗体制的现状和改革的建议》于20082月正式提交国务院。该方案深入地剖析了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明确指出了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建议合理的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等建议,强调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应该由村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县区医院组成,这些医疗机构对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消除“看病难”的局面具有决定性意义,是整个医疗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国医疗体制的现状和改革的建议》为完善医改方案作出了贡献。

2008年曾益新院士受卫生部委托担任“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医学模式转换与医疗体系完善”研究组首席专家。他组织全国50余名卫生管理、医疗服务、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专家为我国2020年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勾画蓝图。在这幅蓝图里,曾益新关注民生,以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建设为重点,提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心理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建立、慢性病及重大疾病预防等优先发展领域和基层医师建设工程、精神卫生专业人士建设工程、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治未病工程等五个重大专项。

曾益新同时是新医改的积极实践者,2009年底带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湛江市中心医院、廉江市人民医院、河源市人民医院、梅州市人民医院、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江西省赣州市肿瘤医院、广西省梧州市肿瘤医院、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四省八家地市级肿瘤专科医院及综合性大医院签订帮扶协议,启动为期三年的对口帮扶工作。在帮扶形式上,采用“逐级帮扶”方式进行,要求受帮扶单位须帮扶当地县级肿瘤医院或县级综合性医院肿瘤专科,将帮扶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化。目前我中心已多次组织医疗队到帮扶医院进行实地调研与对口帮扶,充分发挥了大型公立医院的模范带头作用,获得了省卫生厅和各大媒体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