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五十载耕耘结硕果 五十年探索铸辉煌——记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李殿荣研究员

2010-07-27

五十载耕耘结硕果 五十年探索铸辉煌

——记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李殿荣研究员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李殿荣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油菜育种专家,他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40年来,领导和主持的油菜科研共育成14个油菜品种,育成品种推广面积2.2亿亩,增产油菜籽53.5亿公斤,新增产值136.4亿元。在建立杂交油菜品种选育、亲本繁殖、杂交制种、种子纯度鉴定、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以及产业化开发的科学体系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奠基者,他在国内外率先攻克了油菜雄性不育三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点,使我国在油菜杂优利用上跃居世界领先地位。育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应用于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在黄淮地区、长江流域的12个省区种植面积达1.65亿亩,新增产值达86亿多元,其适应区域之广、增产效益之高、推广面积之大、应用时间之长,在油菜品种种植史上前所未有,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油菜单产由中产到高产的变革,由常规品种到杂交品种的过渡,展示了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增产潜力。1986年,农业部鉴定认为:“李殿荣同志育成的‘三系’及其杂种‘秦油2号’,它们的性状优良,稳定性、恢复性能及增产效果在国内外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突破性成果。”。

在油菜品种中,黄籽油菜含油量高、商品性好,受到油菜育种家的青睐。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中均有黄籽资源,而甘蓝型油菜中却罕见黄籽品种。为此李殿荣研究员把育种目标定位于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的选育上。他领导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甘蓝型油菜黄籽显性基因,1994年提出“甘蓝型油菜黄色种皮性状也受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互补基因Y1-和Y2-控制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育成了黄褐籽杂交油菜品种黄杂1号和黄杂2号,含油量比秦油2号高出23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品种的最早开拓者。

“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生产的食用油有利于人体健康,而榨油后的饼粕又是优质的高蛋白饲料。选育“双低”优质油菜品种是国家油菜育种的重大攻关目标。李殿荣和他领导的课题组采用多亲本、多基因聚合杂交的方法,于1997年育成高油双低油菜杂交种秦优7号。这个品种品质稳定,芥酸含量0.39%,硫苷含量25.36umol/g饼,其含油量较推广的同类品种高出3个左右的百分点,一般年份含油量43%左右,气候适宜年份可达45%以上。该品种年种植面积达500850万亩,是农业部推介的油菜主导品种。2006年由陕西省科技厅主持的鉴定认为“秦优7号是继秦油2号重大成果之后,在优质油菜育种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居国内领先水平;杂交油菜繁育技术和推广应用居国际领先水平”。

油菜既是油料作物,也是高蛋白饲料作物,还是潜在的能源作物。提高油菜籽含油量(即亩产油量)是育种的重要方向。李殿荣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了油菜特高含油量的育种技术研究。他们采用聚合育种,生态育种,黄籽育种,双单倍体育种,将种质材料的含油量从40%左右一点一点地提高到60%左右,并研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杂交剂“SX-1”,用它组配选育含油量达50%以上的双低优质油菜杂交种。2009年由陕西省科技厅主持,以华中农大傅廷栋院士为首的鉴定委员会对他们完成的“甘蓝型油菜特高含油量育种技术研究与资源创新”研究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获得的高油种质材料含油量达60%左右,居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应用前景广阔,预期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李殿荣研究员曾荣获陕西省劳模、全国劳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以及第三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暨“当代发明家”等光荣称号,还荣获国家人事部专业人才一等功、中华农业科教奖科研杰出贡献奖、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等奖励,并当选为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2009年被农业部评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

专家档案:

李殿荣,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10月出生于陕西华县,19627月毕业于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学院土壤专业,本科学历。现任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著名油菜育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