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研究矿产分布规律 建立成矿体系 进行成矿预测——记著名地质学家周济元教授

2009-09-01

研究矿产分布规律 建立成矿体系 进行成矿预测
——记著名地质学家周济元教授


 周济元教授在地质力学、区域成矿学和矿田构造学、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学、成矿预测和非金属矿研究开发方面成绩卓著,他的简历和事迹收录于英、美等《国际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优秀人物大典》、和《建国五十五周年优秀成就博览》(大型人物集)等10余部。
 记者:您从事地质教育和科学研究49年,您研究的课题方向包括哪些呢?
 周济元:我承担的国家、部省级重点或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方向包括:构造地质-大地构造学、地质力学、区域成矿学和矿田构造学、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学、成矿预测学、地震地质学、深部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的研究,以及非金属矿研究、开发和新产品研制,获得了一批国际领先、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记者:70年代初,您主持了地质部重点攻关项目“四川省构造体系与内生金属矿产分布规律研究”,获得了哪些成果,又有哪些影响呢?
 周济元:这个项目是首次全面深入研究并系统划分了四川省构造体系,用我提出的构造动力驱动岩浆、矿液运移理论,总结内生金属矿产分布规律,首次编制了“四川省构造体系图”、“四川省金矿分布规律及预测图”等12种矿系列图件,划分了各矿种的成矿预测区。对1986年实施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构造体系与矿产、地震分布规律图”的编制和研究有很大指导和推动作用,分别获得了四川省、成都市科学大会奖,并为寻找更多的钒钛磁铁矿和拓展“川陕甘金三角”奠定了基础。随后的地矿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四川松潘东北寨金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用构造动力驱动矿液运移理论,首次系统提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构造动力成矿理论,对同类型矿产的找矿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对拓展550吨以上金储量的“川陕甘金三角”--国家又一黄金生产基地的形成具有重要实际意义,获得了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记者: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您又主持了多个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请介绍一下这些课题获得的成果情况。
 周济元: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我主持国家三0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东天山火山岩及其含矿性”、“东天山重要靶区综合评价”、“新疆可可托海-阿克塞综合地球物理测深剖面”、“库鲁克塔格-星星峡基底隆起带金、银、铜成矿条件研究及找矿靶区定位预测”和“红十井-北山裂谷带南亚带金、银、铜成矿条件研究及找矿靶区预测”等五个课、专题研究。不仅在火山-次火山岩、地层古生物、大地构造、深部地质等基础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编制了新疆第一幅1:50万“库鲁克塔格-星星峡基底隆起带金、铜、银矿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图”,而且在区域成矿、构造动力成岩成矿理论、靶区评价和优选,用多元综合数字化信息成矿预测方法进行区域、矿田和矿区深部成矿预测,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成果。如康古尔塔格-黄山区域构造-岩浆-成矿模式或成矿体系提出,后在该区发现特大型铜矿床,这不仅验证了我们提出的战略性和战术性斑岩铜矿的成矿预测,而且也证实了该带洋中脊、对称花岗斑岩带的存在和板块双向俯冲机制。这些研究获得国家多部委、省部级多项奖励。
 记者:近年来,您的研究方向侧重在哪里,获得了哪些成果呢?
 周济元:90年代至今,我还从事非金属矿研究开发、产品研制及成果转化,主持了6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开发10余项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6项已经投产,取得了较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承担的江苏省软科学“江苏省盱眙县凹土支柱产业五年科技发展规划研究”项目,有效地推动、指导盱眙县凹凸棒石粘土有序开发,促进凹土支柱产业快速形成和经济、社会发展。被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授予2006年度“中国改革创新风云人物”。
 专家档案:
 周济元,男,1936年11月07日生,江苏省武进人。1960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任助教、讲师、教授,室主任、系主任、第一副院长兼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党委委员,《成都地质学院学报》编委、《地质教育》主编。1991年8月,任地质矿产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党委委员,科技委主任,《火山地质与矿产》编委会主任、主编,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非金属矿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地质力学学报》编委会委员,国家级科技成果评审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