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闯出中国特色“稻路”——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刘文炳

2009-06-16

闯出中国特色“稻路”
——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刘文炳
 □魏章官
 牛年新春,以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刘文炳研究员50年稻作史为主线的35万字《中国稻路》问世。书名由省人大原常务副主任张家坤题写,两篇序言由中科院院士、原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著名作家张胜友所作。2月25日,省人事厅、尤溪县人民政府和科学出版社在福建会堂举行首发式。省领导李川、叶双瑜、张志南和张燮飞分别发来贺信或贺电。
 此前,在刘文炳创高产的一份“呈阅件”上,省委书记卢展工批示:“重视粮食科研成果,促进增产增收。”省长黄小晶批示:“向刘文炳同志表示祝贺!多年心血终有结果,盼再接再厉,研究大面积推广的措施。”为此,省政府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并作出“专题会议纪要”。
 你看,刘文炳多“牛”!当然,更“牛”的是他用心血写在田野上的论文——
 扎根乡村为科研
 刘文炳出生于革命老区龙岩市新罗区西桥一个贫寒的家庭。1957年他抱着“吃饱饭就是共产主义”的梦想,考入龙岩农校。毕业后分配到闽中山区尤溪县从农50年,大部分时间在管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亲历了我国水稻高杆改矮杆、常规稻改杂交稻和目前仍在进行的超级杂交稻的三次种子革命。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透视人生。有些细节刘文炳终身难忘。
 1966年,刘文炳被下放到管前公社一个偏僻的洪田村劳动,暂住在郑姓农家。一天深夜,他在睡梦中被房东屋里传来的哭声吵醒。他起床一看,房东一家四口在昏暗的油灯下哭。地上,有个滚了泥尘的烂饭团。
 原来,这家断粮了,房东打算赶早到50多公里外的县郊砍柴换地瓜米。妻子把仅有的一把米蒸熟渗盐水捏成饭团,让丈夫带着当午饭吃。哪知,饥饿的孩子闻到饭香要吃,争夺中把饭团摔烂弄脏了。次日一早房东外出,傍晚空着肚子返回,饿得双腿发软,过桥时掉进山沟,跌得头破血流。
 “我难过啊!亏自己还学农呢,都没法让种田人吃饱。”刘文炳拍桌感慨。那时谁也没想到吃不饱饭,主要是极左的“穷过渡”政策所致,刘文炳只得自责。
 那晚,他翻出压在箱底的农技书,边啃书本边实践,开始走上没有尽头的高产水稻研究的中国特色“稻路”。他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0多项,取得多项国内或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这正是:一个和泥饭团,催生了一个农学家。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农以粮为重,粮以种为贵。”刘文炳说:“为了良种,我还要了一只公鸡的命。”
 那天,刘文炳从田里收来百余粒稻种,这是他好不容易研发的一个新品种,晾晒在谷场的竹匾上。大中午,不知哪儿冒出一只大公鸡,趁人不备,把稻种全啄了。刘文炳火大了,一年心血,瞬间沦落鸡口。他抡起扫帚,追着公鸡大骂。最后,刘文炳花了30多元钱,一个月的工资啊!买下这头公鸡,杀鸡取种。
 这稻种,就是后来培育成的良种“D优63”,在全国推广10多年累计种植14571万亩,增产稻谷58亿多公斤。早在198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科技进步特等奖”。
 刘文炳两次辞官、两次谢绝入城,只为踏实泡田里当个“泥腿子”,专心致志制种育种。
 1980底,改革开放了,科技人员倍受重视,尤溪县提拔刘文炳担任管前公社党委副书记兼管前农技站站长。不料,大会小会不断,中心任务多,要抓什么“征粮入库、计生脱裤、征兵换裤”,刘文炳没时间下田了。
 他立马打报告辞去乡党委副书记,不当“三裤”干部,回到站里,挽起裤管,扎到田里,当他的农技站长。
 有人说:“农业老一套,做好谁知道?抓粮地位低,提拔轮不到。”1989年刘文炳好不容易“轮到”提为县科委副主任并可进城了。但有人说“当官了还掺和什么职称占名额?”刘文炳急了,辞掉副主任,乐呵呵地说:“还是高级农艺师好,科技含量高。”
 这次辞官,等于也辞去进县城的机会。
 第二次进城的机会更诱人。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刘文炳出名之后,省稻麦研究所几次发函要调他。那时三明内地不少干部宁可降一级也要调进省城,而刘文炳却谢绝了。
 现在回想起来,他无怨无悔地说:“我的根基在农村,战场在农村,论文要写在田野上。假如我当初进城当官,就是提拔为大市长,也未必有现在对社会的贡献。”
 为了大地的丰收,刘文炳一心扑在事业上,顾不上家庭。问他家事,他面有难色:“我,不是好老公,也不是好父亲。”
 尽管1975-1979年他妻子林筱蓉领孩子在管前山乡生活了5年,但由于刘文炳年年冬春都要去海南制种或育种大半年,差不多是夫妻两地分居,她只好带孩子回到亲友较多、生活方便的原籍龙岩城里定居。
 此后,刘文炳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放假回龙岩聚聚,其它日子都在岗,用同事的话说:“他被杂交稻这‘第三者’迷住了。”两位女儿说他是个“不及格父亲”。可当地农民却称他为“满分农民”。
 时光不觉跨过新世纪,刘文炳本可按政策办退休,但他推迟退休继续干;到了2007年12月,年已古稀的他,终于办了退休手续,回到故乡新罗区,家人为他庆典70大寿。亲友们说他客居异乡50年,该落叶归根了,况且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也需要人照顾。
 可是办过寿酒,第三天,面对全球粮食危机的“无声海啸”,刘文炳收拾行囊,说声“粮安天下”,又赴尤溪,经县领导同意,返聘为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首席研究员,继续谋划和实施杂交稻高产育种,向新纪录冲刺。
 就在尤溪管前这么一个山沟沟里,刘文炳敬业乐业,艰苦奋斗,敢于改革,勇于开拓,创办了我国第一所集科研、示范、推广、培训、经营“五位一体”,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县级良种生化研究所。
 就在管前这样一个乡镇小平台上,刘文炳扮演了杂交稻良种研究与推广大舞台的大角色,讲究科学,不断探索,反复试验,坚持创新,勇攀高峰,作出了突出贡献。
 突破瓶颈创高产
 “好种半年粮”。播种杂交稻,首先必须“杂交”制种,这并非易事。1976年全国杂交稻制种平均亩产只有29.5公斤,而且多年徘徊于几十公斤。这成了杂交稻大面积推广的最大瓶颈。能突破吗?怎么突破?
 刘文炳日夜冥思苦想,寝食难安。起初一两年,他在管前一两百亩制种田里指导农民做了种种试验,产量都没上去。
 一段时间,刘文炳时常蹲在田里,染上病毒“带状疱疹”,俗称“缠腰蛇”,腰部痛痒难忍。这天,他的病还未治愈,便拖着病体下田,走着走着,眼前一亮:“哎,这里的母本结实率为何不一般?竟会如此粒多饱满?”
 他一株株抚摸着,一穗穗计算着。忽地他像孩子般欣喜若狂地跑到村里,闯入一户,急切问:“大叔,你那块承包田的稻穗最大,谷粒又多,什么诀窍啊?”
 老农瞪大眼睛,想了好一会才说:“我把父本插到第二期,没把盖的塑料布及时揭开,基本闷死了,只好把死马当成活马医,对这第二期还活着的父本进行了追肥,又补种了一期父本。”
 真是瞎猫逮住死耗子!刘文炳心里一动。当晚,他迟迟不眠,摇着蒲扇,琢磨着白天那位老农的话语:逮的不是死耗子,可能隐含着一个重大的科学秘密。
 他的思绪又飞到海南岛,那里天气炎热,作物生长快。而福建山区管前较凉,如果只种二期父本,就会造成母本头花落空、盛花不逢、尾花缺粉,必然产量低。只有改种二期父本为三期父本,使迟早不一的父本不断开花供花,确保母本充分授粉,结实率才会提高。
 1978年,刘文炳指导农民改二期父本为三期父本播插,对不同高度海拔的四个村进行小面积多方案对比试验。刘文炳分析总结:采用“三期父本”制种,父本授粉可以保头、遇中、顾尾,制种产量高,农民又容易掌握其技术。
 制种瓶颈第一次被刘文炳突破了!1979年,“三期父本”制种法在管前大面积实施,平均亩产98公斤,高的153.5公斤。后来,刘文炳所承担的省科委与三明地区科委的205亩制种试验田里,双百亩 制种田夺得平均亩产“超双百斤”(105.5公斤),为全国制种单产之冠。
 此法很快从尤溪走向三明走向全国,而且一直沿用至今,被认为是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最科学、最经典的模式。
 刘文炳不满足已有成果,继续探索。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经反复实践,他主持发明了“杂交水稻不割叶不剥苞高产制种技术”,通过制种“五改”,结合化控的办法,解决了全国各地杂交水稻制种割叶剥苞、花时落后、青秕谷多的三大难题。同时还解决了制种田里割叶剥苞的“人海战术”,做到省工省时,减轻劳动强度。
 良种良法一起抓。这项无须割叶剥苞的制种新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八五”、“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推广计划。此后,大面积制种产量猛增,平均亩产300公斤,最高达451.46公斤,比当时全国制种单产150公斤翻一番多。至此,制种瓶颈完全打破了!高产必减田,实施这项技术后,全国节省制种用田3000万亩以上。
 从此,刘文炳声名鹊起。先后获得福建省“星火科技二等奖”和国家“星火成果三等奖”、首届中国科技之光成果展览会金奖、“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他与袁隆平一起出席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杂交水稻研讨会,被国外专家学者誉为“东方水稻制种魔术师”。1992年4月在第2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上,他又捧回“国际发明金奖”,入选1993年“人物年鉴”。
 如果说众所周知的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谢华安是“杂交水稻之母”,那么刘文炳呢?他只说自己是“杂交水稻之子”。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开创,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20世纪世界农业的伟大创举,是人类遗传育种科学的一次伟大飞跃,也是中国对全球“粮食工程”和“种子工程”的重大贡献。
 而谢华安选育成功的“汕优63”品种,创下世界稻作史上的“四个之最”:自1986年至今20多年的最长连栽时间,共15个省(市、区)累计10亿多亩的最大推广面积,增产700亿公斤的最高稻谷产量,推广速度也最快。谢华安评价说:“因为有刘文炳的加盟,“汕优63”的神话变得更精彩与传神”。
 是啊!刘文炳制种创高产,才满足全国各地对良种的迫切需求,才使“杂交稻之子”犹如“星火燎原”。仅“汕优63”就进入全国宜稻区一年几千万、上亿亩的推广面积,还推广到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印度等周边国家。
 刘文炳不但制种创高产,而且从1998年以来先后选育引进审定17个水稻良种,推广到大江南北,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160亿多元。
 特别是他主持选育的II优6号、II优28、II优4886杂交稻,分别于2004、2005、2006年在云南涛源水稻超高产科技示范场播种收割时,经福建省科技厅和省发改委主持,邀请省内外同行权威专家现场验收,创下单产1219.9公斤、1229.97公斤、1279.7公斤水稻世界单产新纪录,被誉为稻田“奥运”“三连冠”。
 通过这项实践,刘文炳在我国首先提出“超级稻”创高产的“四大系统配套工程体系”的新论述。它标志我国在“超级稻”育种研究中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说明良种良法结合才会对我国水稻生产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展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巨大潜力。
 荣誉属于勇攀科技高峰者。2007年2月10日,刘文炳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连续最多年培育高产水稻的人”证书,并于2008年获“第十届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成了我国水稻育种界唯一享此殊荣的育种家。
 优质为重树品牌
 一天,刘文炳到福州开会,中午在一家饭馆吃饭。听邻桌两个外地人聊天:“这饭怎么这么难吃,干巴巴的。”“福建的米就是难吃。还是人家泰国米好,吃在嘴里香软。”
 这餐饭,刘文炳只吃了一半。他想,以前搞水稻,光顾选高产,却没想到要兼顾优质。良种,本来的属性就要优质、高产和抗逆。何况现在是市场经济,人们又吃讲营养与口感,米质差就会卖粮难,农民增粮不增收哪行?
 回来后,刘文炳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福建米超过泰国米!他耗了10多年工夫,从育种入手,先后选育引进并通过审定新株型、超高产、米质优的超级稻、高优杂交稻以及光身杂交稻新组合,至2008年共达20个。其中国审稻有“D奇宝优Ⅰ号”、“D奇宝优527”2个品种,自选超高产杂交稻“Ⅱ优4886”、“Ⅱ优28”、“Ⅱ优6号”3三个品牌品种。
 可与泰国米媲美的“光身不育系光香A和光香7A”两品种,是刘文炳运用美国光身稻搭桥,以遗传改良和常规育种技术以及杂种优势的利用,与生物技术和形态改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手段,经过多年努力,于2003年和2007年率先在我国培育成功。它创造了崭新的水稻特异种质资源。
 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杂交水稻领域在这方面的空白,打开了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突破口,可望扭转我国现有推广应用的杂交稻均为非光身型稻(叶片和谷壳有茸毛)的单一局面,而且为杂交水稻造福世界开拓新路,使全球不同稻作文化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成为可能。经我省有关部门组织技术鉴定和国际联机检索,均被确认“居国际领先水平”。
 有人说:“祖宗没风水,分配农林水,工作干半死,没有啥油水。”而刘文炳却响亮提出:“打造龙头树品牌,兴农抓粮有奔头。”2000年2月,64岁的刘文炳以自己所领导的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牵头,与尤溪县粮食购销公司、尤溪县良种繁育场,一起创办福建省尤溪东南超泰米有限公司;并邀请有志于种子事业的育种家、种子经营的企业家,创建福建东方种业有限公司。刘文炳自任这2家企业的董事长。
 “东方种业”、“东南米业”两个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前者设在省城福州,为后者打开一扇窗口,缩短城市与乡村与稻田的距离,实现二者前市场后基地的产供销“一条龙”。
 公司在尤溪县108个村1.1万多个农户中建立10万亩水稻基地和3000亩育种基地,实行种子繁育销“一体化”经营,以优惠价格与农户签订种子和商品粮产销合同。
 优质稻必须精加工。“东南米业”于2001年投资236万元,引进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安西制作的色筛选机、着水抛光机、自动秤包装机等核心设备,确保了优质稻能够加工出优质米。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文炳他们终于打出“香丝奇”超级稻、优质稻、光身杂交稻品种品牌。同时,注册“活水牌”超泰米系列产品,打出特级超泰米、超泰泰优米、超泰丁优米、超泰东北米、超泰珍珠米、尤溪过山香、闽中王等优质米品牌。
 其中“活水牌”超泰米系列产品2001年获得福建省农业名特优产品展销会金奖。2002年春节前夕,在福州市政府主办的“第三届闽都绿色食品节”展览厅内,人如潮涌。刘文炳亲自到场摆摊卖米,优质米很快被抢购一空。“超泰泰优米”还被德克士公司选为德克士福州、广州、杭州、上海连锁店特级优质专用米。
 实践出真知。半个世纪来,刘文炳亦农亦文,善于总结,勤于笔耕。在笔者相继任职过的省报农村处、要闻部等三处室,总有人出差而空出的座位,总可以看到刘文炳坐在那里“爬格子”,被称为“编外老记”。他写了《杂交稻超高产新技术函授培训材料》等大量作品,有时也写新闻稿,共有上百万字。其中《杂交水稻制种新技术》专著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并与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合作摄制成彩色科教片,在全国发行、放映,成为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工具书。
 刘文炳育种又育人。他承担省委组织部“传帮带”任务,把尤溪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卓传营培养成正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成了他的接班人。他还在尤溪一中建贫困优秀生奖学金,在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和在生命科学学院分别建立农学发展基金刘文炳奖学金、贫困优秀生奖学金,并为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
 由于贡献突出,刘文炳头上的光环也多。先后荣获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星火企业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农业科学家、三明市拔尖人才、三明市优秀杰出人才、“2005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第2名),被中国国际名人评定联合会评为2006年度创新中国百名功臣金马奖,被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高峰论坛暨全国创新成果表彰大会评为2006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人物,还当选为2007年度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群众称赞说:“他,也是良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尽管刘文炳72岁了,却仍然东奔西跑忙活;一旦坐下,便轻点鼠标上网或伏案工作。有人说刘文炳“牛”,像“老黄牛”,有一股使不完的“牛劲”,沿着“中国稻路”继续往前闯!(原载《海峡通讯》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