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盐碱池塘养殖及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

2020-06-19

 

中国拥有丰富的盐碱水土资源,经过长期摸索及研究盐碱水养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尤其在养殖品种的筛选、水质改良以及养殖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较多技术成果。但由于盐碱水养殖起步较晚,养殖技术弱,地区差异大,产业化程度低,制约了盐碱水养殖产业的发展。与海水和淡水不同,盐碱水具有高pH、高碱性的特点,随着pH 的升高,养殖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明显下降,部分水质因子亦会向有害物质形式转化,中国盐碱水质类型繁多,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尽管在一些低盐碱地区已使用盐碱水质改良技术,使荒废的盐碱水成为养殖用水,但盐碱水养殖开发仍存在着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缺乏适合我国不同区域盐碱水质特点而建立的技术支撑体系,尤其缺乏针对高碱性水质的综合改良调控技术和配套技术。其次,虽然在低盐碱水域开展了养殖,但因盐碱水质类型复杂多样,如何提高苗种在盐碱环境中的存活率,是影响盐碱池塘生态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由于近年来淡水资源紧张,农用土地次生盐碱化情况严重,减产退耕情况经常出现。以甘肃景泰为例,全县近27 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盐碱化危害,并以每年5 000 亩的速度蔓延,年均增加弃耕地1 200 亩,全县有29% 贫困人口分布在盐碱危害区,其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甘肃景泰盐碱荒地原貌如图1所示。
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盐碱地渔‐农高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水土节约型池塘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海丰滨海盐碱池塘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资助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来琦芳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针对我国盐碱水养殖和盐碱地综合治理等问题,结合不同盐碱水养殖主产区的物候条件与地域特点,围绕主养品种、盐碱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开展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提升了盐碱池塘养殖技术水平,通过渔业利用改善盐碱脆弱生态环境,推动了盐碱水土资源的科学综合利用进程(图2)。
该项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来琦芳、王慧、周凯、么宗利、高鹏程,宁夏水产研究所李力、唐山市水产推广站苏文清、上海市海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李功政、戴建国、厉成新和甘肃景泰渔业推广中心席旭、付廷斌等。“盐碱地渔‐农高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起止时间为2009 年至2013 年,获财政拨款100 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河流域水土节约型池塘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起止时间为2012 年至2016 年,获财政拨款72 万元;“海丰滨海盐碱池塘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起止时间为2015 年至2018 年,获上海市拨款150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