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一位普通的冶金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李士琦教授

2020-05-20

 

李士琦,1942年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分会名誉主任。曾任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分会委员、《钢铁》《钢铁研究学报》《特殊钢》《工业加热》杂志编委等职。主要从事电冶金技术研究、特殊钢冶炼技术研究、冶金环境增值技术研究、冶金反应工程学研究和冶金过程系统工程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六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部级重点项目、厂企工程研究项目多项。曾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冶金系统工程》等著作3部,参编专著和教材5种、译文集2部,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撰、《2011—2020年中国钢铁工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指南》编写、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矿冶工程学科分枝副主编。
1963年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北京特殊钢厂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钢铁冶金专业(电冶金方向)研究生,师从朱觉教授,1981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 积极参与中国电弧炉炼钢现代化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电弧炉炼钢是制造特殊钢的小众冶炼方法,60年代,国际电弧炉炼钢在认识和技术各个方面都有突破性的发展,李士琦教授为推动中国电弧炉炼钢技术现代化发展做大量的工作。概括而言有两个方面:一是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在国家统筹安排下,为中国首台现代化大型炼钢电弧炉投产达产提供技术保障的攻关,其后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多台公称容量50150 t的电弧炉炼钢生产取得稳定、安全、高效、节能的实效。他总结提出了“非线性操作电抗模型”和大型电弧炉炼钢过程合理电气运行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相关成果曾获2002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阻抗电弧炉炼钢电气运行合理化研究)、2003年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电弧炉炼钢综合节能技术开发)、2009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电弧炉炼钢高效化的跨尺度能量集成技术)等10余项。二是在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广泛的全行业性的学术活动,每年召开(全国)全行业的电弧炼钢技术研讨会,前后20余年形成了传统,促进了业内技术交流和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2 坚定地参与和推进中国特色冶金学科发展
近代冶金科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五六十年代,国际上冶金学又有重大发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冶金反应工程学开始在国内引起关注,李士琦教授积极参与并成为其中坚,在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大力支持开设新的学科课程、编写出版新教材,在冶金工程教学中率先讲授有关课程。20世纪90年代,冶金反应工程学尚未得到广泛的支持,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只有极少数学者坚持学科方向,不离不弃,终于在21世纪之初得到冶金界广泛的共识和国家的认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冶金学术文化,在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分会成立的会议上李士琦教授被推举为名誉主任。
20世纪末,李士琦教授与曲英教授共同提出“用更广阔的眼光看冶金反应工程学”,讨论将传统的冶金工艺研究拓宽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无缝衔接,并进行具体的研究,如风光互补非碳冶金实验等,结果表明,独立的风光发电可以用于火法及湿法冶金以及用于电解制氢。
 
3 忠诚教育事业,悉心培育冶金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的钢铁冶金学科水平一流,李士琦教授在冶金系曾任主管教学和研究生的副主任以及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和天津学院材料系主任,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讲授《冶金系统工程》《现代钢铁冶金技术》等课程,在冶金工程教学中率先亲自开设《计算机冶金应用》《冶金工程实验统计》《冶金工程数学模型》和《冶金系统工程》等课程,引入“时空多尺度结构及效应”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为扩宽和深化冶金工程学科体系倾注了心血,曾获冶金领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直接指导硕士78位,博士48位,博士后3位,学生们毕业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各自为我国冶金产业发展作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