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呼吸塌陷比(ΔDIVC)”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东莞康华医院桂见军博士成果

2017-11-09

急危重症患者容量反应性监测是一项重要却困难的工作。传统的容量状态监测指标,诸如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动脉压等,存在敏感度与特异度较差的问题。而PiCCO热稀释导管技术,因为费用昂贵,在临床上应用也受到限制。超声监测的“下腔静脉呼吸塌陷比(ΔDIVC)”作为急危重症患者容量反应性监测指标,因为具有无创、方便、可重复等优点,在我国急危重症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为了推广这一技术的应用,东莞康华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负责人桂见军,联合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正飞副教授等专家,开展了“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呼吸塌陷比’在急危重症应用”研究。

课题组首先开展了B超监测下腔静脉以及ΔDIVC与身体特征的关联研究,提示身高是与下腔静脉最大直径相关的惟一独立变量,但身高只能解释7.5%的下腔静脉最大直径的变异,ΔDIVC则与身高、体重、性别、体表面积、体重指数无关。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急诊医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上。

对于ΔDIVC是否可以反应早期血管内容量变化,学术界存在争议。一些研究在献血志愿者身上观察到献血前后ΔDIVC的变化,存在矛盾。为探索此问题,研究团队组织145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被动抬腿试验前后测量受试者的ΔDIVC。研究结果发现,ΔDIVC能够反映出早期血管内容量的变化,但会受到年龄、体重指数、基线ΔDIVC的影响。研究摘要被Critical Care Medicine(影响因子7.15)收录,全文收录在Shock杂志(影响因子3.11)。在2017年1月22日美国夏威夷举行的第46届美国重症医学大会上,该研究被授予“星级研究成就奖”。

专家简介

桂见军,43岁,博士,副主任医师,东莞康华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负责人、急诊科主任。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会员,广东省药学会重症医学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梅奥诊所全球急危重症质控项目CERTAIN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