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促进广东红茶产业升级换代的新品种新技术转化与示范

2017-10-17

红茶是国内六大茶类之一,近年来我国红茶的消费量逐年增加,但是国内产量及出口额占世界红茶的份额仍然较低,主要是因为我国红茶的品种繁育、栽培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限制了红茶产业的发展。广东是我国红茶的特色产区之一,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且颇具特色的“花香蜜韵”型红茶种质资源,如粤北的野生白毛茶、粤东的凤凰水仙等。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经过多年努力从这些红茶种质资源中选育出“丹霞1号”“丹霞2号”“丹霞8号”“乌叶单丛”和“英红九号”等高花(甜)香型红茶良种。为了加快推广这5个品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开展了相关的配套繁育技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加工技术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成果的示范推广。

一、针对不同高香红茶品种进行配套繁育技术研究

不同茶树品种生理性状存在差异。“丹霞1号”“丹霞8号”“乌叶单丛”和“英红九号”既适合扦插繁育也适合嫁接繁育,但“丹霞2号”扦插繁育成活率低,更适合嫁接繁育。该项目探究了“丹霞1号”“丹霞2号”“丹霞8号”和“英红九号”最适宜的组培苗生长培养条件,以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成功获得了这4个品种的组培苗。

二、开展了高香红茶品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粤北白毛茶产区和粤东单丛茶产区存在的种植生产问题,提出了优质高产栽培的“四改”技术,大大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品质和单位产出率,同时也为加工企业创制高档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组采集了广东地区53个茶园(粤东31个,粤西10个,粤北12个)的土壤进行了营养状况调查,获得了一套广东重要茶区土壤营养数据库。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开展了调控施肥和干旱胁迫对“英红九号”茶树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调控施肥有利于提高“英红九号”茶叶内生化成分含量、滋味浓度和鲜爽度,增加茶叶产量,促进经济效益提升;“英红九号”抗旱性较弱,建议栽培过程中加强水分管理。

构建了茶树病虫害电子图表谱数据库平台以及发布主要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的咨询服务系统,通过网站及时提供茶树害虫的预测信息服务,为有关部门及相关茶农提供及时准确的虫害防治信息指导服务。利用该系统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红九号”生产基地建立示范区320亩,在粤东、粤西和粤北红茶主产区建立了示范监测点,辐射茶园面积5 000多亩。实践证明,利用该系统可减少茶树害虫防治工作中农药的使用量,起到节支增效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害虫防治,示范区茶叶产量提高11.5%,茶叶品质得到改善,效益提升24.8%。

三、高香红茶配套加工技术研究

开展了“丹霞1号”“丹霞2号”“丹霞8号”“乌叶单丛”和“英红九号”红茶加工试制。特别针对仁化白毛种“丹霞2号”和粤北的“英红九号”茶树品种,根据其生理生化特点,分别从不同萎凋时间、发酵时间和烘干时间三个环节对加工工艺进行摸索。在根据不同条件探索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感官审评、茶叶生化组分测定,结果表明:“丹霞2号”萎凋时间为3336小时(通风萎凋失重50%52%),发酵时间1216小时,第一次烘干120℃时间为10分钟,第二次足干温度控制在95℃105℃为最佳;“英红九号”萎凋时间25小时(萎凋含水量60.01%左右),发酵时间3.03.5小时,第一次烘干120℃时间为10分钟,第二次足干温度控制在95℃105℃为最佳。

四、良种良法集成示范推广

项目组在粤北英德红茶产区、白毛茶产区,粤东凤凰单丛茶产区、丰顺县和云南省临沧新产区建立“英红九号”“丹霞1号”“丹霞2号”“丹霞8号”和“乌叶单丛”良种良法示范点7个,以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英德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广东德高信种植有限公司、广东丹霞天雄茶叶有限公司、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龙头示范和产业化带动大户,大力示范推广无性育苗、嫁接换种、无公害栽培和高香型红茶加工等9项配套生产关键技术。项目实施期间,“英红九号”新增推广面积5.6万亩,“丹霞1号”“丹霞2号”和“丹霞8号”推广面积达到1.64万亩,“乌叶单丛”推广面积达到8 076亩。

项目负责人简介

操君喜,研究员,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清远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广东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广东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茶树育种及配套栽培、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开发等茶叶科技工作。多年来主持或主要参加承担国家、省、地市等各级茶叶类科研项目近50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篇。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制订省级地方标准3项。荣获科技成果奖励13项,其中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4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湛江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