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丛生竹资源开发及笋用林高效经营技术示范

2017-10-17

竹子因具有生长快,效益好,可持续经营等特点,一直受到南方各级政府和竹农的普遍青睐,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单位在国家科技支撑专题、浙江省重点计划项目、浙江省“十二五”农业重大成果转化工程、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等支持下,针对以往我国竹林培育多聚焦在毛竹等散生型竹种,而对中、南亚热带生长的许多优良丛生竹资源没有有效开发,竹林培育成效没有充分发挥的现实状况,围绕竹浆造纸原料林基地建设缺乏耐寒、高产竹种,及如何提升笋用丛生竹经营效益的难题,开展了丛生竹资源开发及笋用丛生竹高效经营技术的联合攻关研究,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原创性科技成果。

一、主要成果

1.创建了国内首个以耐寒竹种选育为目标的丛生竹种质资源库。选择我国丛生竹分布北缘区的浙江省,在全面清查省内种质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苍南县九龙湾的竹子主题公园建设,从南方各省引进、筛选并保存耐寒丛生竹种(变种、变型)63个,为丛生竹种的耐寒性评价和优良经济竹种的抗逆选育奠定了基础。

2.选育了适宜用作制浆造纸和竹板材原料的丛生竹良种。聚焦工业化用竹,以材用为目标,选育了产量和耐寒性高、纤维佳且适于作为竹浆造纸原料,及竹壁厚、单位面积产量高于现主栽品种毛竹2倍,能替代作为竹板材原料的丛生竹良种——大木竹贡后种源,为闽北、赣南、四川等大面积竹浆原料林基地建设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良种保障。

3.提出了针对竹类植物生长特性的良种选育和评价方法。即突破竹子分类上的属、种概念,从利用的目标角度,选育比当地主栽竹种更具利用价值的新竹种(或品种)作为区域性良种的方法,并在大木竹良种选育过程中实践应用。新方法的广泛应用,将显著提升我国竹子造林的良种化水平,促进优良经济竹种的大面积推广。

4.创新性地研发了多项针对笋用丛生竹的高效经营技术。选育笋味佳、商品价值高的绿竹,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以散生状培育、短周期更新、促进早期发笋和设施栽培等为创新内容的笋用丛生竹培育技术体系。

二、主要技术创新

(一)筛选优良笋用竹种,研发了多项针对笋用丛生竹的高效经营技术

1.散生状培育技术:从研究笋芽发笋规律和调控的角度,研发了以留养二水笋和秆基低位笋为母竹的丛生竹散生状培育技术。有效解决了笋用丛生竹在经营过程中竹丛逐年抬高,竹篼挤压,竹秆稠密丛生,竹根裸露,造成产量下降、竹林衰败的难题,显著改善了竹株生长空间,利于竹丛整体的营养吸收和光合效率提高。

2.短周期更新结构调控技术:从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笋芽的角度,研究提出了以适时(冬季或早春)采伐部分2年生以上老竹,加快竹林更新换代为主要内容的短周期更新结构调控技术。改变了以往竹丛“3代同堂”(留养3年生老竹)的采伐经营方式,有效促进了发笋数量,增加竹笋产量30%以上。

3.促进笋用林早期发笋技术:基于绿竹笋芽分化和萌动规律的研究,研发了通过适时留养母竹、抹芽等措施调控母竹后期笋芽分化,提高养分积累,辅以早春施肥、扒晒等措施,促进笋用林早期发笋的技术。提高早期高价笋产量10%左右,达到增加经营效益的目的。

4.大棚设施栽培技术:试验提出了绿竹大棚设施栽培技术。通过设施栽培可以提早出笋40天,延长出笋期半个月,实现亩产量752公斤,达到了竹笋反季节上市,大幅度增加经营收入的目的。该技术也为实现优良笋用丛生竹的“南竹北种”提供了现实可能。

(二)选育工业化材用丛生竹良种,提出了针对竹类植物生长特性的良种选育和评价方法

1.大木竹良种选育:从我国丛生竹分布北缘区的浙江温州筛选了竹壁厚、出材率高的大木竹竹种,研究了竹材的秆型结构、生物量分配、竹材物理力学性能、化学组成和纤维形态等,开展了制板试验和制浆造纸的适应性评价及产量测定。通过种间的对比评价,系统阐述了大木竹作为工业化用竹(板材和造纸用竹)的良种优势。

2.良种选育和评价方法:竹子是以种群克隆生长为其主要特征的多年生植物。由于竹子属、种的分类主要依据营养器官的差异,有关竹子大小、笋期早晚等影响林分产量和效益的性状指标,多数都已成为不同种属分类的标志,因此,若套用普通作物和林木良种的评选方法来选育竹子种以下的品种(良种),则困难很大(除选育观赏性的竹子变异品种),从而造成现阶段竹子造林良种化极低,优良经济竹种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尴尬局面。为摆脱这一现状,提出了针对竹类植物特殊生长方式的良种选育和评价方法,即打破竹子分类上的属、种慨念,从利用的目标角度,选育比当地主栽竹种更具价值的新竹种(或品种)作为区域性良种的方法。该方法被浙江省林业主管部门采纳,同时在大木竹良种选育过程中得到了实践应用。

三、推广应用情况

在浙江温州龙港镇建设的以竹子为主题的“九龙湾竹子公园”已初具规模,作为国内首个以耐寒丛生竹筛选为目的建立的竹种质资源库已在竹子良种选育和耐寒竹种评价等科研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除筛选了材用大木竹良种外,引进的几个笋用丛生竹种也表现良好,有望开发成为该区域新的有价值笋用竹良种。

选育的大木竹良种从2008年开始引种四川和福建等地建立试验示范林,系统评价其生态适应性,测算单位面积产量和作为纸浆用竹的发展潜力。四川泸州引种的大木竹2012年基本成林郁闭,2014年新竹成竹数达17.6株/丛,平均胸径5.64厘米,最大胸径已达9.1厘米,竹材年产量达2 240.9千克/亩。与当地主栽的撑绿杂交竹相比,大木竹的平均胸径和相同胸径条件下的单株材积(重量)均占明显优势。2014年新竹产量已高出撑绿杂交竹(1 780千克/亩)25.8%。作为纸浆用优良丛生竹在泸州各县(市)区推广种植,深受企业和农户的欢迎。现正按《种子法》要求,待良种认定后大面积推广造林。

绿竹笋用林高效经营技术已在浙江温州及重庆等地先后建立试验示范林9 400亩,辐射推广3.4万亩,近三年示范林累计新增直接经济效益8 212万元,辐射推广区新增间接效益1.84亿元。成为继覆盖雷竹林后,又一个大面积突破“亩产万元”的经营竹种,为竹区群众找到了一条通过竹林培育致富奔小康的路径,并带动周边地区造林热潮。近年来,在浙江温州地区土地极度紧张的背景下,仍新增绿竹林面积5.3 万亩。

“丛生竹资源开发及笋用林高效经营技术示范”项目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平阳县林业局、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浙江瑞安市林业局承担完成。主要完成人有顾小平、朱如云、高贵宾、岳晋军、温从辉、朱金胡、吴晓丽、袁金玲、林峰、温兴柏、蔡小芳、林开搜。共计发表相关论文15篇,出版专著1本,制订地方和行业标准2项,认定良种1个,鉴(认)定成果4项。成果获浙江省第十七届科技兴林一等奖。

专家简介

顾小平,博士,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竹林培育首席专家。198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竹林培育的科研和推广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科技兴林一等奖1项。荣获浙江省2011年度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