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创新杂交谷育种技术 助力农业节水增粮——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赵治海研究员

2017-04-12

赵治海研究员是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致力于杂交谷子研究30多年,成功创制出了谷子光温敏两系法,培育出“张杂谷”系列杂交种,将原来亩产200多公斤的谷子提高到400600公斤,最高亩产810公斤。目前,赵治海团队培育的谷子杂交种已在全国14个省区累计推广1 800多万亩,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节水10多亿立方米。

新思路培育杂交谷子

20世纪70至80年代,高粱和水稻的杂交育种工作先后取得突破,而杂交谷子迟迟未能育成。1986年,赵治海提出了光照温度敏感试验的新思路,改变光照、温度等条件,让谷子的雄蕊退化失去作用,变成“不育系”,“不育系”可与雄蕊正常育性的品种杂交,就可能寻找到杂交种。1987年起,赵治海选择海南和张家口两地开展光温敏试验。通过多年的努力,1990年,赵治海团队发现了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株。1994年,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选育成功。2000年,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诞生。张杂谷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诞生之初亩产突破了600公斤,成为谷子杂种优势利用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为了将张杂谷从试验田推广到大田种植,赵治海在海南和张家口建立了异地繁制种基地,解决谷子繁制种技术问题。2003年,谷子不育系繁种产量由每亩15公斤提高到50公斤,制种产量每亩由3540公斤提高到100150公斤。随着海南繁制种基地的不断扩建,谷子杂交种成本进一步降低。为降低农民种植成本,赵治海于2004年育出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张杂谷2号”,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出现为张杂谷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不断研究,赵治海团队成功培育出水旱两用、早中晚、春夏播齐备的多个系列品种,让张杂谷在不同自然条件下收获丰收。谷子的优势在于节水,特别是在干旱少雨的北方,谷子比玉米更适合种植。新选育的抗旱节水杂交谷DH2,在敦煌(年均降雨量39毫米)播前灌溉80立方米/亩,且整个生育期无补灌条件下,亩产338.3公斤,极大地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经检测,“张杂谷”干谷草蛋白含量6%8%,远高于玉米秸秆的3%4%,整株谷草蛋白含量14%16%,营养均衡,适宜动物营养需求,经试验证明,利用谷草喂羊,可提高产羔率、成活率和羊肉品质,延长杂交谷子的生态产业链。

迈出国门的张杂谷

由于杂交谷子具有节水、耐贫瘠及高产等特点,非常适用于缺水且土地贫瘠的非洲。2008年,张杂谷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这一产量相当于当地主要粮食作物苔麸产量的3倍。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张杂谷具有抗逆、节水、高产和耐贫瘠的特性,决定把张杂谷生产相关项目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政府“南南合作”协议的核心项目在全球推广。

2011年,张杂谷品种“E7”和“E10”在通过了埃塞俄比亚的注册,开始在埃塞俄比亚大面积种植。乌干达、尼日利亚和纳米比亚等国也随之纷纷开展张杂谷示范种植,30多个非洲国家的100多位农业专家都先后接受了张杂谷种植技术培训。2014年,赵治海又在乌克兰开展了张杂谷3号、张杂谷5号、张杂谷6号的示范种植,以期为乌克兰发达的畜牧业提供新的饲料来源。

后记

赵治海认为,为了充分发挥杂交谷子高产抗旱节水优势,提高农民扩大种植杂交谷子的积极性,让杂交谷子为我国农业节水增粮作出应有的贡献,要把张杂谷至少推广的2亿亩;为应对张杂谷发展过程中需扩大消费市场问题,应启动对张杂谷谷子的价格调节机制,在主产区将谷子纳入国家政策性收购范围,推动谷子主食化进程,给予种植谷子的农民以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给予谷子深加工转化企业政策支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