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创新栽培技术 提升果品质量——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刘凤之团队创新成果

2017-04-12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浆果类果树栽培与生理科研团队在刘凤之研究员和王海波副研究员的带领下,长期开展果园土壤管理与改良、果园肥水吸收运转规律与肥水高效利用、果实品质发育与调控、果树砧穗组合评价与筛选、高光效省力化树形与简化修剪、休眠调控和花芽分化等栽培生理与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948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等科研任务。“十二五”期间,该团队在浆果类果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和生理机制研究与果园机械化生产农艺农机的创新与融合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一、浆果类果树节本、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生理机制研究

开展了适宜砧穗组合的评价与筛选、土壤培肥与肥水高效利用、品质调控与功能果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选配葡萄杂交组合20多个,获得杂交后代2 000多株,初选葡萄优系30多个,育成抗寒抗病酿酒与砧木兼用葡萄新品种——华葡1号1个。提出果园土壤管理与改良关键技术,制定出多年生果树肥水精准管理研究方案,明确了葡萄等果树对必需元素和有益元素硒等的吸收运转规律,研发出含氨基酸水溶性果树叶面肥、葡萄系列果袋和葡萄全营养配方肥等新产品,制定出富硒果品及其加工品生产技术规程1项,集成创新出露地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1项,并大面积示范推广。

二、设施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生理机制研究

建立了完善的设施葡萄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体系并大面积示范推广。制定出设施葡萄适宜品种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初选出设施葡萄优系10多个。创新出设施葡萄高光效省力化树形叶幕形和三段式温度管理带叶休眠人工集中预冷配套专用破眠剂的休眠调控技术,明确了设施葡萄的营养吸收特性,制定出设施葡萄的施肥原则,研发出延缓叶片衰老的叶面肥、葡萄专用破眠剂、葡萄无土栽培营养液、设施葡萄全营养配方肥等新产品和中国果树所低碳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设施园艺简易放风装置、设施园艺外保温材料卷放装置、葡萄无土栽培装置、植物生长灯等设施果树栽培设施与配套设备和器具。

三、果树机械化生产农艺农机的创新与融合

开展适于果树机械化生产的配套农艺措施和配套农机装备等研发工作。提出适于埋土防寒区葡萄机械化生产的高光效省力化树形和叶幕形及栽培模式与桃树架式栽培主干形,筛选出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朝阳蜜桃、熊岳大桃、沈阳2号、桃王和五月鲜等桃树品种,育成抗寒桃新品种中农寒桃1号1个;研发出橡胶履带拖拉机、气力雾化风送静电结合弥雾机、果园碎草机、果园施肥机、埋藤防寒机和防寒土清除机等果园机械14台套;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埋藤防寒机质量技术评价规范》;提出适于果园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化建园技术、高光效省力化树形和叶幕形、土壤管理技术、水分管理技术、越冬防寒技术等关键技术。

专家简介

刘凤之,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果树专业委员会主任,农业部果树专家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五、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主任。多年从事果树栽培与生理的科研与成果转化工作,曾先后主持各级课题20多项,获各级奖励7项,主编《葡萄优质高效栽培》等科技著作10部,主持制订行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100多篇,育成葡萄新品种华葡1号和桃新品种中农寒桃1号,2003年和2006年分别获全国农业科技普及先进个人和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实施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王海波,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果树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葡萄课题组副组长。参加工作以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要从事葡萄栽培与生理的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建立了完善的设施葡萄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体系,在栽培设施设计、品种选择、高光效省力化树形和叶幕形、休眠调控、肥水高效利用和葡萄无土栽培、品质调控与功能果品生产、连年丰产等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同时研发出葡萄埋藤防寒机和设施园艺简易放风装置等果园系列机械设备14台套和氨基酸水溶性果树叶面肥等新产品2项。先后主持或参加各级课题16项,2008年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果园(葡萄)小型实用新型机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科技成果于2013年12月20日通过成果鉴定。参与育成葡萄新品种华葡1号和桃新品种中农寒桃1号,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6部,“含硒、锌或钙的果品叶面肥”和“一种生物发酵氨基酸葡萄叶面肥”以100万元转让给北京禾盛绿源科贸有限公司。在《中国农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0多篇。2010年和2014年被授予辽宁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和辽宁省葫芦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2年所在课题组研究团队被授予“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