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科技创新助推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团队

2017-01-08

 

马铃薯作为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目前在云南每年的平均播种面积已达到1 000万亩。然而在2000年以前,云南马铃薯研究在国家层面却是无地位、无影响的。在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2000年云南省引进隋启君研究员主持面向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马铃薯育种工作,组建马铃薯育种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建立了面向中国西南地区的马铃薯育种体系,在晚疫病抗病品种选育、冬作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彩色马铃薯品种选育等领域国内领先,迄今为止共选育出44个马铃薯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5个。目前,该育种体系已经覆盖云南、四川、贵州、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选育出的品种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经济效益6亿多元。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团队的积极努力下,云南马铃薯得到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持,在云南设立了两个岗位科学家和4个综合试验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团队也成为中国马铃薯研究的重要力量。

建立育种网络,选育不同类型马铃薯新品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团队隶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自组建以来,团队充分利用云南省立体气候、周年可以生产马铃薯的特点,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大春、小春、冬作和秋作共四个季节的周年马铃薯育种工作,与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地的马铃薯育种单位和云南各地区马铃薯推广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育种关系,育种点遍布中国南方地区及云南全省。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团队现已建成了立足云南,面向中国南方及周边国家,面积大、品种全的马铃薯育种体系。

由于马铃薯是外来作物,资源匮乏,团队积极从国内外收集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为马铃薯育种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至今,团队共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8 000多份,通过自主选育或合作育种共选育出适合中国南方地区的马铃薯新品种44个(包括云薯101、云薯201、云薯301、云薯302、云薯501、云薯502、抗青9-1、云薯401和云薯506等),其中,国审5个,省审39个,获马铃薯新品种权5个。

团队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马铃薯冬作育种,经过十多年的技术攻关,先后选育出适宜在冬季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6个。从2000年开始,团队开展了彩色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利用地方品种和国外引进的资源作为杂交亲本选育出红色、紫色等不同薯肉类型的马铃薯新品种或品系,其中3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种已经通过了省级审定, 3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获得国家新品种保护授权。

不断扩大推广种植面积,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在团队育出的马铃薯品种中,包括了鲜食、淀粉加工、薯片加工、薯条加工、冬作、彩色、特色和间套作等不同用途类型的马铃薯,每一类型都有品种通过了国家或省级审定。审定的品种适合于在西南地区不同季节种植,在云贵川的推广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这些年,通过与基层农业科技部门、企业、种植协会的通力合作,“云薯系列”新品种很快被基层推广部门、种植户以及市场所认同和接受,年推广面积6080万亩。

云薯505、云薯401、镇薯1号、云薯103、云薯801等“云薯系列”新品种,在昭通、曲靖、楚雄和昆明高寒山区多年多点种植,表现高产、广适、抗病性强等优点,深受当地种植户青睐。炸条鲜食兼用型马铃薯新品种云薯401从2010年至今,已经在云南省昭通、曲靖和德宏等地州推广种植80多万亩,产量较当地品种会-2增加1 0001 500公斤/亩,新增产量80多万吨,新增产值16亿元,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十三五”期间,团队结合扶贫工作,重点针对云南省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乌蒙山区开展云薯505、401、902的示范推广工作,现已经在禄劝、寻甸、鲁甸、大关、会泽、宣威、镇雄多地建立了脱毒新品种繁育及展示基地。

一直以来,马铃薯育种团队深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先后与云南省子弟食品有限公司、昭通理世公司等加工企业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在脱毒种薯繁育与供应、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积极开展马铃薯应用技术研究,促进云南马铃薯稳定生产

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团队积极致力于脱毒种薯生产、病毒检测和农业机械化生产等应用技术研究。2006年,隋启君研究员主持了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云贵区域研究工作,重点对马铃薯抗病育种、云贵高原蚜虫迁飞规律和晚疫病预测预报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西南区域的马铃薯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包括马铃薯甘蔗高效间套作栽培模式、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和马铃薯绿肥聚垄栽培模式的综合技术规程。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团队的综合创新能力,扩大了团队在全国层面的影响力。2008年,隋启君研究员被聘任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伴随着团队的形成与壮大,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得到了培养,逐渐成长为支撑云南省马铃薯科技创新工作的骨干。

针对云南省连年干旱的情况,团队引进了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并进行了示范和推广。2013年,该项技术通过了由云南省现场田间鉴评。2014年4月2日,云南省农业管理部门在陆良县召开“云南省冬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现场会”,向全省冬早春作马铃薯种植区域推广该项技术。云南省有关部门和马铃薯专家认为,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的引进和示范成功,为当前处于干旱条件下的全省数百万亩冬早马铃薯生产提供了一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抗旱栽培技术,建议将该项技术继续深入研究,完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同时也建议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冬早春马铃薯膜下滴灌抗旱栽培技术,以促进云南省冬早春马铃薯的生产。

“十二五”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团队承担国家、云南省马铃薯研究和示范开发项目18项,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01年至今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SCI论文收录4篇;制定地方标准2项。2011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团队入选“云南省马铃薯育种及种薯产业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云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云南省马铃薯原原种繁育中心”等国家、省级研发平台相继落户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标志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团队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团队还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农业管理部门等国际研究机构长期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中国-白俄罗斯马铃薯研究联合试验站”和“优质加工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示范推广引智基地”等国际合作研发平台。

在隋启君研究员的带领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团队锐意进取,克难攻坚,翻开了云南省马铃薯育种领域新的一页,也带动了我国西南片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同时,马铃薯育种团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团队成员已发展至20人,其中包括5名研究员,5名博士,团队中有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建设岗位科学家1名(隋启君)、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名(隋启君)和省马铃薯产业体系岗位专家2名(杨琼芬,白建明)。作为一支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科研集体,未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团队将再接再厉,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力争在马铃薯育种、栽培、种薯、生物技术和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促进马铃薯产业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团队负责人简介

隋启君,二级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学术带头人。隋启君研究员是内蒙古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0年云南省从内蒙古引进云南的“二层次”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担任我国马铃薯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第五届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马铃薯》杂志编委、云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生导师。

隋启君研究员长期从事马铃薯育种和基础研究工作,“七五”以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马铃薯科技攻关等项目20余项。2000年从内蒙古调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从事马铃薯研究工作,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与云南不同生态马铃薯主产区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开展技术合作,建立了云南马铃薯新品种育种网络。选育和审定了云薯301、云薯401、云薯505等“云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44个,相关新品种已在云南及周边省份和越南等地推广应用。近年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编写专著2部,翻译专著2部,制定地方标准2项。曾荣获200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奖励1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