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专注仁用杏经济林研究 助推我国仁用杏产业升级——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仁用杏科技支撑专家服务团队

2015-09-22

 

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从事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研究的省级专业研究所,已有五十多年的研究历史,涉及领域包括造林、育种、经济林、复合农业、荒漠化治理等多学科。其中,仁用杏团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仁用杏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取得20余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主持编写了辽宁省大扁杏地方标准和国家林业行业仁用杏丰产技术标准。选育出适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的仁用杏优良经济林品种,同时研究出与之相配套的丰产栽培技术。曾获辽宁省和国家林业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辽宁林业技术奖10余项。在辽宁省推广大扁杏一百万余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辽西乃至“三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扁杏密植早期丰产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仁用杏团队在辽西干旱贫瘠山地密植栽培大扁杏即获得成功。研究人员实行密植栽培,并采用相应管理措施,从每公顷栽植1245株到19995株。定植后第四年突破了1978年全国干果协作会提出的每公顷产杏仁750kg的攻关目标,定植第7年每公顷产杏仁突破了1500kg。密植栽培与传统的栽培制度相比较,提早五年进入丰产期,产量提高45倍。该项成果在杏树栽培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87年获得国家林业系统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扁杏早期丰产栽培技术开发研究

仁用杏团队在辽南地区营口县周家和辽西地区凌源县松岭子进行大扁杏开发试验研究,试验面积370亩,栽植第七年平均每公顷产杏仁48kg。该项成果提出了一整套大扁杏新的栽培制度,与传统栽培制度相比,可提早35年进入盛果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4倍,在短期内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此辽宁省开始大面积发展大扁杏生产,在我国三北地区得到较广泛的推广应用。该项成果具国内先进水平,1991年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扁杏优树选择及优良无性系鉴定的研究

根据大扁杏主要丰产和经济性状指标,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大扁杏选优标准和周围三株大树产量对比法的经济林选优新方法。利用无性系连续三年主要丰产和经济性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遗传力及遗传增益的测定,筛选5个大扁杏优良无性系。这5个优良无性系丰产、稳产、杏仁品质优、抗寒耐旱、适应性强。在生产上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非常适宜在我国三北地区栽培。该项成果促进了三北地区大扁杏生产的快速发展,对振兴区域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2001年经辽宁省科技管理部门鉴定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扁杏良种及高效栽培配套技术

在优良无性系鉴定基础上,通过区域试验选育出了辽优扁1号等5个大扁杏优良品系。选育出的大扁杏优良品系丰产、稳产、杏仁质量优、遗传力大、遗传增益高。栽植第五年进入丰产期,平均单株产仁量0.680.81kg,每公顷产杏仁1479.91741.5kg,每公顷产值5.97.0万元。单位面积产仁量和经济收益是普通大扁杏品种的24倍。提出了不同栽培密度方式、行间深翻压青、树盘覆草、树盘覆膜、配方施肥、叶面喷肥、花果管理、整形修剪、树冠更新、无公害病虫防治等大扁杏丰产关键技术以及提高大扁杏坐果率的综合技术和低产园综合改造治理技术,单位面积产量提高40%以上,填补了我国此方面综合研究的空白。该项成果技术先进,可操作性强,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2008年经辽宁省科技管理部门鉴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扁杏良种及高效栽培配套技术推广

仁用杏团队在2010年开始实施“大扁杏良种及高效栽培配套技术推广”等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利用选育的大扁杏优良品种建设大扁杏良种推广示范园,通过到生产单位散发技术资料、现场指导、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推广大扁杏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配套技术,以此带动辽宁省大扁杏生产商品基地建设。该推广项目为辽宁省百万亩大扁杏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在仁用杏经济林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的基础上,仁用杏团队以大扁杏科研成果为依据,总结基层生产单位的先进经验,参考大量文献和有关资料,并听取有关专家意见,对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详细论证,编制了《大扁杏》地方标准。该标准1993年发布执行,1997年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团队还制定了《仁用杏丰产技术》国家行业标准。该标准以全国仁用杏科研成果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全国仁用杏适宜栽培区的生产实际,内容完整全面、数据准确、结构严谨,提出的各项规定来源于科研和生产且又高于生产,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仁用杏丰产技术》国家行业标准20006月通过了专家审定,200011月正式发布实施2004年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国经济林协会仁用杏专业委员会,挂靠在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2013年,在中国经济林协会指导下,仁用杏团队在朝阳市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林协会仁用杏专业委员会换届会暨仁用杏产业发展研讨会,为我国仁用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产业服务的平台。现团队正在参加“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仁用杏和巴旦杏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计划选育一批适宜我国三北地区不同产区发展、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仁用杏高产、优质、高抗良种,研究建立仁用杏高效栽培技术,通过仁用杏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规模化示范,有力支撑我国仁用杏产业升级。在开展仁用杏良种选育研究基础上,加强大扁杏、山杏丰产、大仁、晚花类型的选育及花果期抗霜冻或晚花避霜冻品种选育,建设大扁杏、山杏优良品种示范基地,推广仁用杏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为生产单位提供科技支撑,把仁用杏经济林生产引向良种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团队负责人简介

孟宪武,19598月生,辽宁凌源市人,现任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经济林研究室主任。1981年参加工作,1988年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992000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茨城大学农学部园艺研究室学习和研究一年。三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以仁用杏为主的半干旱区经济林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开发推广工作。主持或参加完成10余项科研成果,具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家林业系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成果推广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朝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朝阳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