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项目首席科学家邢军武

2015-08-20

邢军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STS计划“滨海盐碱地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与规模化繁育”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盐生植物、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盐碱荒漠生态修复与盐碱尘暴防治、高盐环境植被重建等研究,在盐碱环境生态工程与盐碱农业,盐生植物的作物化筛选与驯化、育种及其栽培生物学研究,盐碱荒漠植被重建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应用与研究,盐碱污染与盐碱尘暴的治理技术,高效盐碱农业模式与技术集成,盐碱环境水陆复合生态养殖模式,盐生植物的综合开发及其新产品、新技术与工艺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盐生蔬菜、油料和饲料以及亚油酸等系列产品的研制,并实现了产品的产业化。

三十年持之以恒的耕耘,硕果累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邢军武发表《胶州湾碱蓬属植物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一文,首次提出碱蓬的作物化及其生态利用途径。1991年他发表《碱蓬植物在海水入侵区域治理中的作用和意义》,首次将碱蓬用于海水入侵区域及盐碱环境生态治理。1992年发表《底栖海藻优化育苗种系的一条新途径》,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了海藻育苗种系优势孢子区的概念,并对底栖海藻优势孢子区进行了划分,从理论上指出优化育苗种系的新途径。1993年,邢军武出版有关碱蓬的总结性学术专著《盐碱荒漠与粮食危机》,确立了碱蓬的比较营养学价值与作物化目标及其栽培生物学和开发利用途径与产业化方向以及碱蓬用于盐碱尘暴治理的理论和技术路线。1996年,在青岛市火炬计划支持下,邢军武主持实施了首次碱蓬大规模人工栽培并取得成功。1997年他完成世界首项有关碱蓬的发明专利,首创了碱蓬的人工栽培及其综合种植技术,使这一野生植物实现了作物化,并成为盐碱荒漠植被修复的强大生态工具。完成了碱蓬从筛选到人工栽培作物化的全过程,碱蓬蔬菜、食用油、亚油酸产品从此形成产业。1999年,邢军武主持完成抗盐耐海水植物碱蓬的规模种植与综合开发,项目成果获国际领先鉴定结论。同年发表《盐碱农业——新农业革命的目标、现状与前景》,提出盐碱农业的概念和新的农业产业方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邢军武在对盐碱环境和盐碱农业开展深入研究的同时,对海洋发展战略、粮食危机、食品安全、农业与农村问题、科技与社会发展问题等进行了更多的思考。2001年,他发表《滩涂与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对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提出了立足滩涂、远及大洋的研发思考。同年发表《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确立了盐碱农业的系统理论基础、产业方向和技术路线。2002年发表《中国海陆过渡带及其资源》,对海陆过渡带从盐及其环境影响的角度给予了定义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08年他完成“在盐碱环境中修复和建立植被”与“在干旱和大风荒漠盐碱环境种植耐盐植物”两项发明,使盐生植物种植和在盐碱荒漠建立植被的实施范围扩展到滨海水体、大风干旱等极端环境。上述发明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课题“高效盐土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碱蓬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成果之一,对防止盐碱湿地原生植被消亡,恢复群落生态与环境生态美学功能,实现盐碱区域的高效盐碱农业产业,提升区域价值与国家农业保障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他发表《黄河三角洲植物资源及其生态》,对黄河三角洲植物资源及其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利用三角洲面积巨大的盐碱环境发展盐碱农业产业做出预测。2013年,他还对新型盐碱土壤改良剂进行了研发。

 近两年,邢军武作为项目首席主持了中国科学院STS计划“滨海盐碱地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与规模化繁育”项目。该项目通过整合中国科学院各相关研究机构的研发优势,广泛筛选适宜高盐滩涂生长的,具有食用、饲牧、功能食品、药用、能源、造林绿化、观赏和生态修复及污染治理等价值的高耐盐经济植物品种,研发相关配套栽培技术,以建设滩涂高耐盐经济植物种质资源圃为核心任务,构建高耐盐经济植物种源繁育供应基地和相关产业示范,为恢复高盐滩涂区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提供技术支撑、种源保障以及相关产业模式,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做科学的播种与开拓者

三十年来,邢军武专注于盐碱环境和盐碱农业的探索研究,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在国内外首先筛选了盐生植物碱蓬以供作物化利用并取得成功,该成果彻底结束了传统作物全部来源于淡生植物的历史,使盐碱地无需改良即可用于农业生产;首创了碱蓬的人工栽培及其综合种植技术,使这一野生植物实现了作物化并成为盐碱荒漠植被修复的生态工具;他对碱蓬与十几种有代表性的优秀食物进行了综合营养指标的比较研究,发现了碱蓬是更优秀的新型食物,奠定了碱蓬作为新的食物来源的比较营养学基础;首创了有关碱蓬多种综合开发利用的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为碱蓬的产业化与规模开发奠定了基础;提出了盐碱农业的概念和实施战略及其作物来源的筛选驯化思路;建立了碱蓬用于海水入侵区域治理、生态修复、植被重建、美化环境、消除盐碱荒漠和盐碱尘暴等多种用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在沿海和内陆取得巨大成功。

2004年,为表彰邢军武在担任科技副职期间做出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两年一评的200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一等奖。200311月,他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科技副职优秀个人”荣誉称号,同年12月被授予“河南省优秀科技副职”荣誉称号。此外,他还曾获得“首届河南省科技创新论坛”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为彻底结束盐碱环境被视为荒漠的历史而努力

我国无法利用的盐碱荒漠面积巨大,仅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土地面积就达800 多万亩,其中滨海盐碱地加高盐滩涂面积更是多达数500万亩。内陆盐碱地面积则超过16亿亩。随着滨海地区和内陆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发展,对生态修复、园林建设、造林绿化以及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在高盐环境无论造林绿化或发展传统农业都面临着植物无法生长的困难。

为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需求,2014 年中国科学院将“滨海盐碱地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与规模化繁育”项目列入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首批启动项目,并得到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支持。项目旨在通过高耐盐经济植物的筛选和规模化繁育,建立种质资源圃种源繁育基地,为滨海和内陆高盐环境的城市绿化以及世界范围的盐碱尘暴治理、盐碱荒漠植被重建、造林绿化和高效盐碱农业产业发展等,提供充足的高耐盐经济植物种源苗木保障及规模化栽培技术与产业技术支撑。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持,邢军武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集中了中国科学院8个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遗传所、中科院遗传所农业资源中心、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所)、10个研究团队几十年的研发成果。

2014年,项目组通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利全生态林业有限公司的合作,完成了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和规模化繁育基地建设,一期已对60余种耐盐经济植物进行了高耐盐和区域适应性栽培筛选,形成了可用于高盐环境生态修复、园林绿化、工农业利用和污染治理的高耐盐经济植物种苗与栽培技术和相关产业技术。该项目给饱受盐碱地困扰的山东利全生态林业有限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广阔市场,也为盐碱地和高盐滩涂面积巨大的东营市的环境生态修复与园林绿化及高效盐碱农业提供了科技支撑。

2015年,项目组除继续增加新的筛选品种,还将逐步扩大在山东省、辽宁省和江苏省以及中西部乃至中亚地区高盐环境的示范推广,从而为一路一带的盐碱环境生态改良作出贡献。可以预见,随着高耐盐经济植物规模化繁育栽培技术和产业技术的实施,盐碱环境被视为荒漠的历史将永远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