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栉风沐雨一甲子 毕生奉献麻醉学

2015-07-24

刘怀琼教授是我国德高望重的麻醉学专家,19303月出生于江西省宜春,19557月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医疗系本科,分配至第七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工作,1975年夏天医院归属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大坪医院)。1988年该院正式成立麻醉科,隶属外科教研室,刘怀琼担任首任科主任,至2000年离休。刘教授在扎根部队、服务西南的六十多年里,始终把个人的志趣、抱负与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把全部智慧与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

一、注重学科建设与发展

刘怀琼教授作为大坪医院麻醉科的创始人,特别注重学科建设与发展。自1959年组建第三附属医院(大坪医院)麻醉专业组开始,结合军队医院特点,把临床科研重点放在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血性休克救治、野战条件下麻醉与镇痛、容量复苏等外科基础问题上,为战创伤休克、围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及体液平衡、野战救治等研究奠定了基础。1985年与野战外科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建立麻醉科实验室,围绕“围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和“野战输液问题”展开深入研究。1987年兼任创伤外科主任,筹建创伤ICU,负责全院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1991年开始对战创伤伤员镇痛进行研究并逐步开展术后急性疼痛的治疗,使麻醉科学科内涵扩大,科室建设达到现代麻醉学发展的需求,学科建设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19952000年担任第六届全军麻醉学与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与李德馨、靳冰、郑斯聚等教授一起,对军队麻醉学科的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战创伤救治和野战麻醉学的研究等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拟定了《麻醉军医六年培养计划》,结合部队的具体情况,强调麻醉军医的规范化培训,同时也注重军医在战场或创伤或灾害救援中的能力培养,并在军医大学范围内试行推广。

二、引领麻醉学研究发展

1.脑复苏研究

根据国内有关低温脑保护的原则和方法,他对1例行卵巢手术中因用药后呼吸抑制而致心跳骤停且复苏时间延误年轻女性患者,坚持采用低温脑保护后直至术后第12天苏醒。其间患者在复苏的第6天意识恢复后再次昏迷,出现血液浓缩、血液呈高渗透性等危险,经过积极处理最终苏醒,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无任何后遗症,目前仍健在。因对该患者的成功救治,刘怀琼教授获得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二等奖,抢救小组荣立集体三等功。另外曾成功组织对两例几乎同时发生心跳骤停的行腰椎手术的患者进行抢救,经过胸外按压和除颤各历时40min45min后心跳恢复,经低温脑保护后24小时内苏醒,无后遗症。

2.自体血的研究

为解决野战情况下血源困难而进行自体血回输的应用研究。观察发现自体血中血小板的含量极低,和失血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失血时间越久含量越少。因此输入量过大会导致血液不凝。同时也发现来自脑部和骨髓的自体血内含有组织因子,若回输则会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极为迅速,抢救特别困难,有3例因此发生DIC而死亡。因此提出若收集少于500ml 的自体血不一定要回输,可以补充血浆代用品。回输自体血应该有严格的选择,某些特殊部位收集的自体血应禁止回输。

3.容量复苏研究

1)缩合葡萄糖的临床应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刘怀琼参加了重庆市制药六厂的新药缩合葡萄糖的临床应用研究,曾用该产品抢救1例会阴部严重创伤患者,用量约4500ml,达到重度血液稀释程度。救治成功后除贫血和胃纳欠佳外无其他后遗症。该代用品有分子量小、升压作用快而明显、从体内排泄快、副作用少、原料丰富等优点。该产品现仍在基层使用。

2)参与野战外科研究所第二研究室氟碳人工血临床过渡的研究,并且被派赴老山前线观察使用氟碳人工血的可行性。在临床观察中发现,10名志愿者静脉注射1ml氟碳人工血后,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类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和面色潮红、胸闷气促、腹痛腹泻等,但可以用小量地塞米松预防。通过对凝血功能的测定,发现静脉血的血小板含量明显低于动脉血,氟碳人工血的类过敏反应可能与血小板聚集后扣押在微血管内有关。另外在临床用脂肪乳时,也发现过肺内微栓形成,患者有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低的现象,用一般给氧方法不能纠正,需用呼吸机才能勉强维持正常最低氧饱和度。临床观察这类血小板的一过性聚集所形成的微栓,24h内可以自行解聚,无需特殊的溶栓处理。

3)完成高渗氯化钠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上世纪50年代初高渗氯化钠曾用于救治休克伤员,但有出血加重现象发生。到上世纪7080年代对高渗氯化钠又开始进行新的探讨,对其浓度、使用量有了规范意见,发现其优点是升压快、扩张小动脉、利尿、不增加组织水肿等。刘怀琼对凝血方面研究的结果显示,在7.5%的浓度、用量在4ml/kg范围内,对血小板、凝血因子和凝血功能无影响。如果急救时在补充容量的同时限量使用是安全有效的。如果大剂量使用造成血液的高渗透浓度(大于350mmol/L),时间超过12h以上则会引起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    

4)电解质紊乱方面的临床研究。对手术后各种原因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如脱水利尿后或静脉营养后所致的血液高渗透浓度、严重的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等多例患者,经过及时诊断和积极处理使一部分患者得到成功的救治。明确了低钠性酸中毒和低钾性碱中毒的处理,必须先治疗电解质紊乱,维持正常的血容量,才能获得成功,而不是先处理或单纯处理酸碱紊乱。如1例胆道手术后患者发生意识障碍、酸中毒深大呼吸、室性心律紊乱、低钠血症,经仔细分析病情、及时抢救及综合治疗,得到康复,目前80岁高龄仍健在。又如1例患巨大胰腺囊肿的17岁女性患者进行内引流手术后,因长期禁食,患者全身无力、卧床不起、表情淡漠、不能睁眼和发音、吞咽无力、呼吸深慢,多次查血钾在2.0mmol/L左右,诊断为慢性严重低血钾症,明确病因后,经麻醉科参与治疗后救治成功。

4.创伤和手术后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引起创伤和手术后凝血功能变化的因素多而复杂,诊治有一定难度。一般有两类情况:消耗(纤溶)性凝血病和稀释性凝血病。前者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外科系统都有明确的诱发病因。多发生于病理产科,早期易于抢救,治疗主要是除去病因和补充凝血因子,但到晚期的纤溶阶段救治难以成功。围术期常见是稀释性凝血病,失血性休克患者输入大量不含血小板的液体,包括复方氯化钠溶液、各种血浆代用品和输入不含血小板的各种成分血液(如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浓缩红细胞、冷沉淀等),都将造成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量严重降低,若低于300×109/L时,必会导致伤口创面渗血,除一般止血措施外,唯一有效方法是输入新鲜血小板。在正确判断及治疗后使许多术后渗血的患者得以救治。这一类凝血障碍目前又被称之为创伤诱发的凝血病,或创伤性休克急性凝血病。刘怀琼教授临床上救治过多例手术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避免了盲目再次手术。

5.失血性休克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发生在失血性休克后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也称间隙综合征,其危害性是导致多个脏器的严重水肿和功能障碍,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死亡。早期的血管内容量不足突出表现在难以稳定的血压和尿量减少。它和创伤、炎症与失血量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些患者的特点是全身浮肿、无尿、心肺脑水肿,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胸腹腔积液、心脏扩大、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血压不稳、低氧血症等濒死现象。治疗的核心问题是维持足够的血管内容量,保持循环稳定。如果无活动性出血或者炎症损伤继续加重,约在24~48小时左右血压自行稳定,脉压差大于40mmHg后,可以减慢输液和用小量利尿剂,机体可排出多余的液体,处理得当可以避免患者在水肿阶段发生死亡。用此原则曾成功抢救数例ICU的危重患者。

三、开创区域麻醉学术会议促进交流,专注人才培养

1.推动学术交流

作为军队、西部和国内麻醉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刘怀琼教授重视更大范围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先后数次承办或主办西部地区和本省市麻醉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班以及军队战创伤麻醉与复苏专题学术研讨会、全军麻醉学与复苏专业学术年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刘怀琼教授与西南地区多名教授一起提议成立西南地区麻醉专业协作组(川、云、贵、桂、藏、渝),此举得到时任主任委员尚德延教授的支持;2000年在西南与西北地区麻醉学会联合倡导下,合并为西部麻醉论坛。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刘怀琼与李德馨、金士翱、蒋夏等教授一起倡导并筹办首届长江流域三大“火炉”城市即南京、武汉、重庆的麻醉学术会议,至第二届起增加了成都、上海、南昌、长沙等城市,并正式改名为“长江流域麻醉学术年会”。三十年来,上述两个学术会议持之以恒,定期在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二十多个省市间分别轮流举办,目前已成为我国具影响力的地区性学术会议之一,为我国麻醉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刘怀琼教授作为两个学术会议创始人之一,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学术作风活跃其中。

2.创办专业期刊

改革开放前,国内尚无麻醉学专业杂志,刘怀琼教授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在《医学文选》上发表多篇综述,并自己油印主办《麻醉文摘》,在军内麻醉界传阅。至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相继面世,他更是积极地撰写综述和学术论文,其代表性综述如《内皮细胞的功能与休克的关系》(1985)、《热力学与休克细胞的研究》(1988)、《创伤性休克后水肿的研究现状》(1997)以及相关系列临床科研论文的发表,在专业领域中产生显著影响,提升了大坪医院麻醉科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刘教授先后获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颁发的“中国麻醉杰出贡献奖”、军队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及奖项。

3.赢得桃李芬芳

刘怀琼教授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大师,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甘为人梯。主编了《老年麻醉学》、《器官移植的麻醉及围术期处理》等专著,担任了《新编麻醉学》、《现代创伤休克基础与临床》等专著副主编,参编了10余本麻醉与复苏或创伤方面的专著。发表了论文及综述75篇。他指导研究生、进修生和青年医生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从1985年带研究生以来,培养24名硕士研究生,为军、地麻醉专业领域输送了一批学术骨干,发挥重要作用。

 

现在虽已年逾耄耋,刘怀琼教授仍坚持在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一线,潜心致学、一丝不苟,在科室及国内的麻醉学术讲台上仍能见到他矍铄的身影,仍能听到他精辟独到的疑难病例分析,他的勤奋和敬业、执着与谦虚成为后辈学习的楷模。2015319日,为了弘扬我国麻醉学医师开拓进取、刻苦钻研的精神,中国医师协会授予刘怀琼教授麻醉学医师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