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青海可可西里西部1:20万区域化探

2015-03-26

青海可可西里西部1:20万区域化探是计划项目“西南三江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的子项目之一。项目通过开展区域化探扫面,查明测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和浓集特征,为资源、环境评价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在发现各类区域性或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的基础上,查证具有重要找矿意义的异常,对全区进行了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同时,进行了区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分配及富集特征分析,为基础地质及其他领域应用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该项目工作起止年限为20072010年,实施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单位为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项目成果获得青海省2012年度地质勘查成果三等奖。

、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组于20081月初组织技术人员对工区进行了实地踏勘,收集区内交通、自然地理及景观条件等资料;同时,系统全面收集区内外地质、物化探等前人资料,研究确定了区内区域化探方法技术和生产方案,编写了工作设计书。由于工区自然环境和交通原因,夏季期间各方面的工作难度较大,因此,根据以往可可西里地区的地质工作经验,野外施工主要在冬春季节。20083月底分队在五道梁地区进行了短期的高山环境适应和工作方法技术学习之后,按总体工作部署和各自工作站任务开展了野外扫面工作。在地调院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交通不便、高山缺氧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困难,历时68天,完成了项目2008年野外扫面任务。

200812月至20093月,根据取得的地球化学初步成果资料,结合区内地质、物探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完成了《青海可可西里西部1:20万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工作设计书》。20093月,根据设计书中总体工作部署,分队在五道梁地区进行了短期的高山环境适应和工作技术方法练兵,于4月底开赴工区。野外工作中,以平台山、巍雪山、黑蹄山和太阳湖为基站,采取多次小搬家形式对三处主要异常和两处踏勘查证区开展了工作。5月底全面完成野外工作任务。

20101月,资料整理工作在收到正式分析成果后全面展开,到201012月底,共编制各类图件487张,填写了地球化学异常卡片,制作了综合异常剖析图册和异常查证成果图册,按时编写并提交了地球化学图说明书初稿。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有关专家,于201131116日,在陕西西安对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完成的“青海可可西里西部1:20万区域化探”项目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经专家组审查和评分,给予优秀级评价。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编制了40种元素(或氧化物)原始数据图、单元素地球化学图、组合异常图、综合异常图和找矿靶区图,基本查明了区内40种元素(或氧化物)的地球化学分布、分配及富集特征。指出了区内找矿潜力大的矿种是锑、铜、钨、锡、金、银、汞、锌、铅等,为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地球化学基础资料。

2.利用区域地球化学数据资料,选用对生态环境有污染的主要微量元素进行了地球化学编图,圈出了污染含量分布范围,为该区生态环境地质讨论提供了地球化学参考资料。

3.共认定综合异常34处,其中甲类4处、乙类16处、丙类14处。在对查证异常和其他主要异常解释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综合异常分布规律,划分出4处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21处。

4.指出了今后找矿方向:布喀达坂峰找矿远景区内,具有寻找WSnCuSbHg等矿潜力;马兰山–巍雪山找矿远景区内,具有寻找 SbAuHgCuPbZn矿产潜力;饮马湖–黑蹄山找矿远景区内,具有寻找ZnPbCuW、石膏等矿产潜力;红沙滩找矿远景区带内,具有寻找CrNiCoMoAg等矿产潜力。

5.共检查异常5处,其中确定矿致异常4处。巍雪山异常区在异常查证中,发现铜及锑多金属矿(化)体3条,1:5万水系异常特征更显示出具有较大的SbCu等的成矿潜力;黑蹄山异常查证中,在异常中发现了铜矿(化)体;马兰山异常区内发现金矿化体1条,毒砂矿体1条,辉锑矿体2条;布喀达坂峰异常区经过踏勘性检查,发现多处黑钨矿、孔雀石、锡石砖石。以上资料为测区异常的解释评价、矿产靶区优选和找矿方向提供了依据。

6.应用可可西里地区化探、地质矿产资料信息结合本区数据资料,对可可西里地区锑、铜、金铅、锌、钨、锡地球化学特征和资源潜力进一步进行了讨论和评价。

  三、成果应用情况

该成果充分体现了作者编制过程中结合勘查地球化学、地质、矿产等多学科的新思想,具有指导地质找矿和地球化学评价的作用,便于相关部门和具有不同学术观点的研究人员应用,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项目成果填补了可可西里地区化探数据的空白,在青海省地勘行业近期开展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远景勘查、资源潜力评价等工作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规划及决策中,项目成果的主要结论、建议和学术观点得到广泛应用,为尽快实现青海地区的多金属矿产评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负责人简介:

苗国文,男,汉族,1980年出生于甘肃省环县。20012005年就读于青海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2013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2008年,就职于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主要从事化探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技术组长、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重大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的项目有“青海东昆仑亚日何师金矿预查”、“青海省可可西里西部1/20万区域化探”等,编写项目设计书、报告多份,均获良好以上评价。2009年至今,就职于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继续从事化探、矿产勘查工作,先后担任项目负责人、化探分院副分院长、院副总工程师等职。主持完成的项目有“青海塔鹤托坂日地区41/20万区域化探”、“青海库郎米其–布伦台地区1/25万区域化探”、“青海沱沱河地区巴布茸–直钦赛加玛铜多金属矿调查评价”、“青海布玛浪纳地区铜多金属矿预查”,期间发表论文5篇。2012年参与完成的“青海省格尔木市夏日哈木铜多金属矿普查成果”获得青海省2012年度地质找矿成果特等奖,2012年主持完成的“青海可可西里西部地区1:20万区域化探成果”获得青海省2012年度地质勘查成果三等奖,编写的《青海省可可西里西部1:20万区域化探报告》、《青海1:20万塔鹤托坂日幅、布伦台幅、可可西里湖幅、库赛湖幅区域化探报告》、《青海库郎米其–布伦台地区1:25万区域化探报告》等先后被评为优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