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山东省盲蝽区域性灾变规律与治理技术

2014-08-25

近年来,盲蝽在我国棉区和果区迅速爆发成灾,成为重大农业害虫。其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盲蝽已上升为棉花的第一大害虫,一般年份为害损失20%~30%,严重年份超过50%;盲蝽还严重危害苹果、葡萄、桃、枣、茶等经济林果,常常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并影响翌年产量和效益,大发生年份还可造成死树毁园

为控制盲蝽危害,在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盲蝽区域性灾变规律与监测治理技术研究”等项目的资助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德州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组成项目组联合攻关,以阐明盲蝽爆发成灾机制,建立盲蝽区域性治理技术,持续有效控制盲蝽危害为总目标,经过七年研究,创建了基于农田景观结构,在田间准确测报基础上,以“压低越冬虫源、转移高峰期集中消灭”为重点,综合运用“合理作物布局、冬剪除卵、高效防除越冬代若虫、油葵诱杀、色板粘捕监测、性诱剂诱捕、防虫网隔离”等措施的区域性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

项目探明了山东省不同生态区盲蝽的种类、分布和寄主范围,发现山东盲蝽种类多,寄主复杂,呈明显的区域性分布。明确了棉区、果–棉混作区、果区、茶区、牧区优势种盲蝽区域性发生特征与田间转移规律,揭示了盲蝽繁殖力高、生态适应能力强、寄主植物多样化导致盲蝽爆发的区域性灾变机制。基于盲蝽越冬、寄主转移、寄主适应性的研究,建立了冬剪除卵、越冬若虫防控、性诱捕成虫、油葵诱集等防治盲蝽的关键技术,研制出测报装置、复配杀盲蝽药剂等系列配套专利产品。创建了准确测报、压低越冬虫源、切断食物链等基于不同农田景观结构的盲蝽区域性治理策略及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防控效果在90%以上,杀虫剂用量减少60%以上。

通过技术培训、技术示范、新闻媒体推介等措施,在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进行了盲蝽区域性治理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2007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4443.4万亩次,通过节本增产,新增经济效益78.7亿元。同时,降低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项目获专利7项,制定了山东省地方标准9项;在Crop ProtectionEnvironmental Entomology、《中国农业科学》、《昆虫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1 篇(5SCI源论文),编写著作3部;制作《盲蝽蟓综合防治》等优秀科教影视片3部。“山东省盲蝽区域性灾变规律与治理技术”成果理论与技术创新突出,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荣获201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