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山西省灵丘县支家地铅锌银矿接替资源勘查

2014-08-25

历经数十年的开采,国内很多大中型矿山正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这不仅影响到国家的资源保障和矿山企业的生存,同时还带来了职工就业安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危机矿山找矿工作,旨在调查摸清危机矿山现状,开展大中型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拓展危机矿山的保有资源储量,延长服务年限,促进矿业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提高矿山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支家地矿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高家庄乡,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燕山断块的涞源块隆,太白维山推覆体北部,区内地层较全,构造复杂,岩浆岩活动频繁。2003年底保有资源量为91万吨,仅能维持4年生产,矿山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濒临倒闭。作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山西省灵丘县支家地铅锌银矿接替资源勘查”于2005年立项,2006年和2007年两次延续,项目总投资2330万元,由中央资金、省财政和矿山企业共同出资。项目组在矿区深部开展找矿勘查工作,大致查明了深部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和品位变化情况,全面总结了地质成矿规律,重点对成矿有利部位及控矿构造进行了研究,获得银金属量1883吨、铅+64万吨,矿山采选能力由15万吨/年提升至46.5万吨/年,新增资源量银和铅锌矿床都达到大型,潜在经济价值220亿元,延长矿山服务年63年,稳定就业1000人。

“山西省灵丘县支家地铅锌银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的实施不仅使一个资源枯竭的老矿山获得了新生、稳定了就业、创造了经济价值,更为山西晋东北地区的矿产勘查提供了一个新的找矿模式,预计不久的将来,周边会发现更多的同类型的隐爆角砾岩型银铅锌矿床。该项目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主持承担,主要完成人有曹国雄、李兵院、张行凯、张杰、田万寿、李树臣、张承棣、刘素荣、陈伟、高海燕、王勇、宁国文、马志国、罗晶、李丽娜。

  

    一、主要成果

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200512月至20096月为野外勘查阶段,20098月至20111月为报告编写阶段。成果报告阐述了矿床地质、构造、岩浆岩、矿床地质特征,对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开采技术条件及工作质量进行评述,对资源量进行估算,并对其经济状况进行了概略研究。

项目组在支家地采矿权区1320m中段012线间、1320m标高以下范围内对185246等两组走向平行、倾向相反的矿体,采用钻探和坑探相结合的手段完成勘查工作,投入钻探工作量14984.76m,计47个孔,坑探工作量9704.50m,新增探获12条银铅锌矿体或铅锌银矿体。支家地铅锌银矿床是受火山口构造、断层及其次级断裂构造控制、与支家地次火山岩隐爆作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矿带及矿体特征严格受隐爆角砾岩体、断层及其次级断裂构造的分布、形态及空间产出规律控制。

矿带在012线间,在石英斑岩体两侧,成“人”字型构架展布,总体上呈与F2走向平行、倾向相反的两组矿体。矿带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约为315°,走向延长40670米,倾向延伸33744米,矿体平均厚度8.3528.88米,赋存标高1360840米,埋深0607米。矿带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矿体在空间上呈脉状、透镜状相互平行展布,柱状矿体(或矿体膨大部分)呈略等间距分布于其它平行矿体之间。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变化较大,膨胀、收缩、尖灭再现及分支复合现象较普遍且明显。

  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增矿石资源量(3332935.572万吨,主矿产Ag金属量1883.902吨,平均品位148.68gtPb金属量271393.483吨,平均品位0.92%Zn金属量368950.302吨,平均品位1.26%。新增334资源量伴生Ag金属量369.825吨,平均品位22.16gt。新增资源量规模达大型,是原支家地矿床规模的两倍。

 

二、创新点

项目立项之初,项目组成员对矿区以往地质资料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以往钻孔、坑道做了二次编录。

   1.通过研究前人的科研和地质资料,认为F2断层不只是控制隐爆角砾岩带的导岩构造,而且还是控矿构造、导矿构造、容矿构造。

   2.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大胆提出与原勘探报告不同的认识,认为本区矿体在F2下盘的石英斑岩体两侧成“人”字形构架展布,根据这一认识大胆布置工程,最终发现成“人”字型展布与F2断层走向相同、倾向相反的两组矿带。

   3.通过以上认识先后新发现了67958101112号隐伏矿体。

 

三、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过程中,勘查单位和矿山紧密结合,边探边采,及时有效地将勘查成果应用于矿山实际,同时验证勘查成果,调整工作思路,使矿山重获生机,稳定了就业。按照当前社会经济状况,预计新增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220亿元,按铅回收率82.64%、锌回收率80.16%、银回收率79.17%、矿山年采选46.5万吨计算,可延长矿山服务年63年,预计可稳定安置的就业人数为1000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主要完成人及贡献

  曹国雄,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总地质师,项目总负责、技术理论开创者。提出“人”字型构架找矿思路,报告主编之一。

 李兵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副总工,项目技术负责,报告主编之一。

 张行凯,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太原分院副总工,项目地质组长,项目野外负责人,报告主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