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防控病媒生物 关注“被忽视的疾病” ——记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张仪研究员

2014-01-24

张仪,女,硕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媒介控制室主任。从事媒介生物学与防制工作二十余年,曾为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日本顺天堂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特邀研究员、访问学者。近几年主要围绕“医学寄生虫媒介生物学与防制”,针对寄生虫与媒介/中间宿主间相互关系以及寄生虫媒介防控开展多项研究,这些研究大多为该领域研究热点。经过努力获得了多方面的创新研究成果,包括不同宿主特别是螺在疾病中的传播作用及生物潜能、螺内感染期幼虫的生物学特征、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疟疾传播媒介按蚊的分子免疫与分子生物学、我国媒传疾病相关媒介分布预测、媒介体内寄生虫检测监测技术及控制策略和新发传染病监测与预警技术等。

张仪研究员是我国首次在19个省(市)、158个县进行的“全国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调查”等项目的主要完成者,卫生行业标准“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标准”的第一(主要)撰写人,参与寄生虫病领域国家防治与科技立项、防治策略、标准的撰写与制定,为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库专家。此外,还担任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病媒生物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委员,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媒介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委员,《贝类学论文集》、《中国媒介生物学与控制杂志》、《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等杂志编委。

开拓创新,深入野外现场开展多方位研究

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被忽视的疾病”,主要分布在偏远的贫困地区目前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改善、物流的便利正悄无声息地助推着物种变化与生物多样性进程,在此期间,包括寄生虫病、病毒病在内的“热带病让临床诊断变得更为复杂。为追踪致病生物链,张仪研究员全年有大半时间在野外,与蛉、蚊、蜱、螨、螺等微小而又危险的生物打交道。

荒漠型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是白蛉,人被感染的白蛉叮咬后,表现为肝脾肿大、贫血,婴儿感染严重者死亡。夏天是白蛉活动高峰期,2005年,张仪研究员带领团队在新疆成立了白蛉监测站,每年610月都要到新疆抓蛉,通过实时监测,持续积累第一手数据,为发现疾及早干预疾病提供依据。在张仪研究员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当地黑热病媒介白蛉的调查,实现了连续5年的全季节监测。

2012年春播时节,张仪研究员接到湖南疾控报告,称在资兴偏远农村出现不明原因皮疹,凡下地插秧者皮肤都会出现大块皮疹,奇痒难忍。此前当地也曾有人患有该病,人称“稻田皮炎620,张仪研究员和同事们来到湖南。经过实地勘察,认为是山上被感染的螺顺着山洪到了山下的梯田,水生螺应是这类皮炎的中间宿主。此后两天,张仪研究员带领科研小组蹲在田埂上、鱼塘边采集了上千只水生螺。检验结果显示:大量水生螺中都存有这种血吸虫,稻鸭无一幸免,被感染率达到100%。在给当地村民开出初检处方后,张仪研究员与同事们赶回上海,将活螺交给实验室饲养孵化,确定螺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的媒介控制室有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是媒介活体保藏,365天都少不了人去照料这些蚊、蜱、螨、跳蚤及各种螺类等不同媒介生物。张仪研究员作为科室主任,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只要她人在上海,就主动承担20种活体保藏的值班任务。在她的带领下,“样品第一”已成为科室的传统习惯。

勇于担当,疫情就是命令

2006年,北京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该寄生虫病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我国对此病缺乏深入研究,张仪研究员运用正在进行的国家攻关课题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带领团队组织专家在全国举办培训班,培训专业人员,并首次在我国19个省(市)、158个县开展了全国性调查,摸清了该新发寄生虫病在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和疾病现状,提出了防治方法,作为第一(主要)撰写人制定了卫生行业标准,同时创新性地建立包括医院、疾控中心近20个单位、4个省参与的对该病的全国监测试点网络,为食源性寄生虫病特别是新发寄生虫病的监测树立了典型案例。

“暴发疫情,应急处置”是疾控人员的首要任务。当疫情出现时,张仪研究员总是冲在第一线。5.12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张仪研究员被派往甘肃文县对当地黑热病媒介进行评估。当地房屋倒塌,人畜“合居”,灾情严重,余震和山体塌方时有发生,但张仪研究员与同事不畏艰险,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云南发现疫情,她同样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置;浙江、上海出现不明媒介时,她又赶赴现场调查研究,确定媒介种类。“疫情就是命令”,这些在其他人看来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却都被她称之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全心全意做好各项工作

作为一名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疾控“女医生”,张仪研究员在大多以男人担纲做主角的寄生虫媒介生物学和防制研究领域,体现了上海女性不一样的风采

近五年来,她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承担了863计划国家“十五攻关计划、国家“十一五”、“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课题15作为导师,她培养带教硕博士生博士后10多名。在中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近五年60余篇),SCI收录22篇。参加编著中英文专著12部(含任副主编3部),主译世界卫生组织等专著1部。获得实用发明专利2。她的研究论文和成果曾获中国贝类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新发传染病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项目获2010年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张仪研究员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2012518,“第三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热烈的掌声中,张仪研究员举起了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基础医学科研创新奖”的奖牌。“今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将怀着感恩之心,继续踏实走好每一步。”面对荣誉,张仪研究员谦虚地表示,她还是一名新兵,今后要多向老同志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恪尽职守、全心全意地做好各项工作,争取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多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