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打开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新局面——中国地质调查局叶天竺、吕志成团队两项荣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研究成果

2013-11-22

进入本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然而建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我国大部分非油气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多数进入中、晚期,一大批矿山企业面临资源危机、产能闲置、产量锐减、工人失业的严峻形势,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2004年国家发布《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设立“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主要目标任务是在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基础上,开展我国短缺优势矿产矿山勘查关键勘查技术应用试点示范。

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浩大系统工程。针对矿山开展如此大规模、系统性的矿产勘查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不同于空白区找矿,勘查工作严格限定在矿山矿业权范围内,具有勘查面积小、找矿难度大、干扰因素多、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资源需求迫切等特点,作为一项多专业交叉、政策性和技术性要求极高的全新任务,其技术思路、工作流程、勘查技术方法选择,都无现成的思路和途径可循,都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叶天竺、吕志成等领导的团队先后承担了“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两个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项目团队对调查矿山的资料、数据进行专家评估,反复论证,做出科学判断,并通过理论创新和物探、化探、钻探等大深度关键探测技术应用和示范,出色地完成了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预期目标。以上两个项目成果分别荣获2012年度、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一: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

该项目从2004到2008年,开创性地完成了全国主要固体矿产1010座大中型矿山的系统调查和全面总结,编制了三十余万字的《矿山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技术要求》,重点培训各类技术骨干三千余人,组织全国1.5万名技术人员全面开展矿山调查。组织国土资源、煤炭、核工业、冶金、有色、黄金、化工和建材等8大行业的108位资深专家,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对矿山调查数据进行审核、评估及综合汇总,建立并维护了我国独有的数据总量达300GB的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数据库,同步进行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矿业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和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究。通过四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项目成果获2012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1.首次对我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以下简称“主要矿山”)的资源状况和生产现状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调查,在落实专项任务、摸清矿山家底、挖掘资源潜力、缓解资源瓶颈、提高资源保障、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调查范围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国土资源、煤炭、核工业、冶金、有色金属、黄金、化工和建材等8个工业部门,总计调查矿山1010座,其中国有大中型矿山925座,归档调查报告863份,涉及“纲要”规定的18个矿种及各省(市/自治区)相关优势矿种,重点调查了这批矿山的生产现状、资源保证程度、地质勘查及矿山探采对比情况、资源潜力、接替资源勘查工作部署等相关内容。
  2.首次提出了多矿种不同类型矿山普遍适用的科学评估矿山资源危机程度的量化指标和划分标准,并成功地应用于调查实践和“专项”实施的全过程,有效地解决了技术上的难点和政策上的难题。综合考虑不同矿种、不同类型矿山企业的规模、产能及尚可服务年限等因素,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化繁为简,开创性地提出了科学评估和统一划分矿山资源危机程度的量化指标,科学地厘定了“主要矿山”的资源状况,综合平衡和定量划分了政策性极强的危机矿山找矿工作。

3.开创性地提出了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依据的类别划分标准与综合评估准则,对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依据进行了类别划分和综合评估,筛选出一批接替资源预测区,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和评估。

4.建立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的预期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对调查矿山进行了综合分类,系统总结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的预期社会经济效益。

5.根据资源潜力调查结果,全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项”实施方案,及时提出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分批部署的具体实施建议。依据调查成果安排230个危机矿山资源接替勘查项目,其中48个新增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76个新增资源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新增资源储量静态工业总产值达数万亿元,潜在利润数千亿元,平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7.3年,稳定安置就业人数60余万,社会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6.提出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危机矿山振兴和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这是我国首次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矿政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不同角度对主要固体矿产矿山企业的综合研究,具有相当的广度、深度、高度和新意,不仅对于探讨我国矿业走向科学发展的途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多次为国家有关部门的专项报告所引用,进而为国家及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7.建立和健全了我国首个也是世界首例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数据库,构建调查评估与“专项”实施成果的集成展示系统。 

总之,此次调查是针对“主要矿山”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资源潜力及矿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开展的大规模、标准化系统工作,在国内外尚属首次。调查评估工作过程中采用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评价及成矿系列等新技术和新理论,按统一严格的工作程序,对调查矿山的资料、数据进行专家评估,并经过反复论证,通过发扬学术民主,做出了科学判断。通过调查,系统总结了我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分布、现状及危机程度,划分了找矿依据类别并进行了资源潜力评估,提出了接替资源找矿勘查预测区,编写了接替资源找矿勘查工作部署建议方案,研究提出了促进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该成果是“专项”矿山找矿项目筛选与立项的前提,是“专项”找矿项目总体部署和具体矿山找矿设计的基础和依据,为政府对矿业宏观管理提供了基础支撑和决策依据,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的实施奠定了科学基础。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河北等二十余个省区矿山找矿工作中,为矿山找矿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技术示范”和“东部铁铜铅锌重要矿集区深部资源勘查技术与示范”项目的立项和实施,促进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实施。通过资源潜力调查,摸清了矿山资源家底,为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指明了方向,带动和引导矿山资源勘查向深部拓展。项目建立的有关矿山资源危机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及矿山资源潜力评价方法技术体系,丰富和完善了矿产资源预测评价方法体系。矿山资源潜力调查成果对科学部署矿山地质工作、制定矿业城镇发展规划、了解国内矿产品可供情况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项目二: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

该项目从2004年到2010年,完成钻探248.8坑探38.1万,开展了230危机矿山普查或详查工作。研究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和技术管理细则,建立了适应危机矿山找矿实际的组织管理体系。组织全国30个省级国土资源、财政主管部门、120多位地质和物探技术专家完成了矿山找矿工作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确保了找矿效果。组织230家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完成了矿山找矿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勘查成果报告提交。项目成果获得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1.研究提出了“地质研究出思路、物探(化探)技术圈靶区、坑钻工程揭露矿体”全新技术路线,为找矿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

2.取得了矿山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新发现和新认识,丰富和发展矿床成矿与找矿理论为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有价值的示范

3.创新深部找矿关键技术,显著提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钻探等大深度探测技术的应用水平,找矿效果好,示范效应强

4.系统完成了我国20个矿种230座主要矿山的矿产普、详查工作,基本查明了我国主要固体矿山深部和外围资源状况。

5.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和提交一大批资源储量。

6.创建了多元投资体制下的“严格规范管理为主轴,以资金和技术为驱动,以运行机制创新为保障”的管理新机制。

7.有效地缓解了矿山资源危机,综合效益显著。

总之,通过理论创新和物探、化探、钻探等大深度关键探测技术应用和示范,矿山接替资源勘查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创建了一套适用于矿山深边部找矿的全新技术思路、方法技术;系统开展了我国20个矿种230座主要矿山的矿产普、详查工作,基本查明了230座矿山深部和外围成矿地质条件,基本或大致控制主要矿体特征,基本或大致查明了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新增资源量原煤54.5亿吨、铁矿石9.95亿吨、锰矿石1125.7万吨、铬铁矿54.3万吨、铜金属338万吨、铅锌金属816万吨、铝土矿1636万吨、钨氧化物41.9万吨、锑金属33.7万吨、金636.6吨、银9229.16吨、磷矿石26348万吨。45座矿山新增资源量达大型,80座矿山新增资源量达中型。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7年,稳定职工就业53万余人,潜在经济价值14561亿元,静态工业产值26401亿元,静态利润4645亿元,静态税收5288亿元

通过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推动了我国深部找矿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促进了我国深部找矿及矿山地质工作。对缓解我国资源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矿产品持续稳定供应等具有重要意义。成果多次为国家有关部门所引用,作为国家地质矿产工作宏观决策的依据,也为开展深部找矿、老矿山找矿工作部署及矿产资源规划等重要工作提供了信息支撑和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