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在天山脚下播撒希望——记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援疆干部杨林栋

2013-04-27

杨林栋,中共党员,19707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马铃薯茎尖脱毒、微型种薯生产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所、院、大同市级各类科研项目十多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篇,其中《组织培养在马铃薯育种上的研究进展》获2003年度山西农科院优秀论文三等奖。1996年“脱毒马铃薯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承包”获大同市二等奖,1997年“大同盆地农业技术综合开发”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脱毒马铃薯综合高产技术”获山西省农技承包三等奖,2006年“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及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获山西省农技承包一等奖。

2010年,山西省对口支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阜康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作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所从事马铃薯育种与栽培的科研骨干,杨林栋在2011年初奔赴新疆五家渠市,挂职新疆兵团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扶持和组织“新疆兵团马铃薯脱毒中心”开展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

新疆六师五家渠市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往北走60公里是渺无人烟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海拔800米,沙漠性气候。这里3月份还是冰天雪地,5月份中旬地表最高温度就达到55℃。在这样的环境室内开展马铃薯茎尖脱毒、病毒鉴定、再生株切段扩繁,可以用空调控制,但如何在高温区域把喜冷凉的马铃薯组培苗在蛭石基质中移植成活,却是一个科研难题。

面对困难,杨林栋没有犹豫,他在26个温室间反复观察马铃薯组培苗的生长态势,仔细地记录温室全天不同时间的30厘米气温、土壤地表温度、土壤10厘米地温,凭经验测算田间持水量,与六师同仁共同探讨、相互论证,终于找到解决办法。两年来,杨林栋与受援单位同志群策群力、共同奋斗,克服五家渠市沙漠性气候对微型薯生产的影响,2011年生产出微型薯302万粒,产量是2010年的10倍,成为疆内规模首屈一指的微型薯生产基地。2012年进一步完善生产方案,生产出微型薯500万粒,经过三年三级良繁使得六师所有马铃薯田都用上脱毒种薯,三年累计净增马铃薯100万吨。在师市高产创建中通过使用微型种薯及水肥一体栽培技术,2011年“夏波蒂”马铃薯品种取得亩产4.55吨的新疆马铃薯高产纪录,2012年“克新一号”马铃薯品种再创佳绩,取得亩产5.109吨的新疆马铃薯高产新纪录。

在将马铃薯生产技术带到新疆的同时,杨林栋提出引种示范,让山西适应的农作物品种扎根新疆的想法。在援疆前方指挥部和山西省农科院领导的支持下,省院科研处设立了“山西省农科院种质资源援疆及品种展示”项目,安排高寒所、棉花所、蔬菜所、玉米所、作物所、大丰种业提供苦荞、棉花、白菜、糯玉米、大豆等1028个品种,把山西省农科院多年来育成的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在六师种植展示,邀请团场种地能手现场观摩,将好的品种带回团场种植。新的农作物品种种植上市后获得当地群众的欢迎,既增加了农作物单产,又丰富市场农产品类型,减缓了单一农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引起的价格波动,促进了团场职工增产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寒来暑往,时光荏苒。两年来,杨林栋与援疆同事发扬太行吕梁精神,践行兵团精神,忠于使命,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创新争先,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了新疆各族人民和各级干部的信任和赞誉,为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播撒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