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氢能之路 始于足下——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用新能源技术团队

2013-01-22

同济大学车用新能源技术团队创建于2002年,主要从事燃料电池汽车供氢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及相关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团队由马建新教授领衔,汇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氢能、燃料电池技术以及相关新能源技术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青年科学工作者,形成了一支科研实力雄厚、年龄结构合理、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科研团队。目前团队有科研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另外,团队聘请了7名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学家作为顾问和兼职教授。

车用新能源技术团队构建了一个开放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涉及汽车、化学化工、材料、能源及机械等学科,在氢能、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分布式供能以及相关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批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已成功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10 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和联合国UNDP/GEF等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向国际同行展示了我国在氢能方面的研究水平,对促进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和提升我国在国际氢能领域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团队研发的“燃料电池汽车供氢关键技术”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团队研发的“高压氢气供给系统关键技术”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团队荣获国家世博科技先进集体和个人奖。近五年来,团队发表了SCI/EI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27项,已授权15项。

专注车用新能源技术开发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在氢气杂质对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系统研究基础上,团队发明了基于膜分离和变压吸附相结合的氢气提纯技术,开发出了适合多种富氢气源的工业副产氢气提纯装置,获得了可适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用品质的低成本氢气,建立了氢气品质质保体系,解决了副产氢气规模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技术问题,降低了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成本。

团队通过与企业合作,成功开发了多种型号的 35MPa 复合储氢瓶,并获得认证。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集燃料稳定供给、泄漏报警及尾排氢气处理技术于一体的高安全性燃料电池汽车车载供氢系统,已在 200 余辆燃料电池汽车上得到应用,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大幅度地降低燃料电池汽车生产成本。

团队开发了加氢站和移动加氢站技术,先后建成并成功示范了上海安亭加氢站、上海世博加氢站、广州亚运加氢站、深圳大运加氢站以及三代 6 辆移动加氢车,受到国际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提出了加氢站子母站运行模式的高压氢气加注服务网络,应用于世博会和大运会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取得圆满成功;自主开发的以非电驱动增压技术为核心的高度机动性移动加氢站技术、35MPa 70 MPa 高压氢气快速加注技术以及与企业合作的 45MPa 高压储氢和输氢技术,为推动中国加氢站技术及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低成本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团队参与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的研发,并负责了7kW级燃料电池电堆研制 及动力系统的前期开发,成果已被应用到 160 余辆燃料电池观光车,并在世博会、亚运会和大运会上成功示范,为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团队承担了国际氢经济和燃料电池伙伴计划(IPHE)中方联络办公室的任务,是中国氢能标委会派出的 ISO 国际氢能技术委员会 TC197 工作组的成员。作为主编之一编制了上海市加氢站地方标准,参编了多部国家氢能标准。在中国氢能成果宣传以及国际交流方面起到了窗口的作用,扩大了中国在国际氢能组织中的影响力。

团队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氢能源门户网站中国氢能源网(http://www.china-hydrogen.org),密切跟踪国内外氢能、燃料电池及相关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呈现最新鲜的资讯,为专业机构和人士及时、全面、高质量的提供氢能源行业资讯服务。

教研相长 

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团队除了注重人员年龄结构合理以外,还非常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到团队工作。通过学科之间的互补与交叉,培养新的增长点,产生了一批科研成果。选送优秀学生和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和研究,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全面发展。吸引和鼓励优秀海外学者加盟团队。

团队积极进行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努力营造宽松自由、严谨求是、生动活泼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在学校、学院的奖励基金以外,团队专设“汉高教席奖励基金”、“新奥奖学金”、“百应能源奖学金”和“Jonathan Weinert奖学金”等奖励基金,调动了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在发表论文质量、数量以及优秀硕博士论文评选中取得了显著进步。

同时,团队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邀请工业界专家学者参与学科的建设和授课,立足于培养车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嘉定国际汽车城产业结构特征和科技需求为指导,团队依靠多年的科研成果和积累,在国内率先开设车用新能源技术本科方向。

后记

“十二五”伊始,团队在完成“基于风-光互补发电耦合电解制氢的站制氢技术”,“70MPa加氢站系统集成、示范与安全评价技术”,“氢能汽车加氢设施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电堆模块及膜电极关键技术研究”和“通信用燃料电池电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部“863”项目的基础上,团队立足于国家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致力于以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为代表的车用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成为引领我国车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学术高地;脚踏实地、敢为人先,进一步加强海外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着力培养专业素养突出、科研潜力巨大的本土科研人员,构建科研水平卓著、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进一步拓宽国际交流的渠道,推动研究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成为我国车用新能源技术领域国际交往和合作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