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一个科技人员的人生博弈——记化纤设备专用轴承专家李国栋

2011-09-16

李国栋,1942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62年南京中专毕业分配到哈尔滨轴承厂军工车间工作。1966年三线建设,随厂军工车间内迁到贵州安顺虹山轴承厂。他从一线当工人开始,历任班长、工段长、技术员、车间主任、分厂厂长、轴承研究所副所长及营销部经理。他长期在基层从事军工轴承的生产管理和现场施工指导,对轴承的设计、工艺有特别深厚的研究和造诣,利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经验,总能在生产发生异常时,大胆果断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及时解决问题。

独立开发新产品念头的诞生

1987年的一天,四川某军工企业来人,厂销售处一个年青计划员带着客户来到他分厂,客户拿出一套进口轴承样品,问李国栋能不能生产?他仔细看过后,告诉客户,“可以生产”,因为这轴承并不特殊,只不过外形尺寸是英制的。客户听了非常高兴。公司的计划员也很高兴地问客户要做多少?客户回答说“两套”。计划员一听,脸色立马拉下来,口气生硬的告诉客户,“太少了我们没法做。”那客户马上就说:“那就做10套吧”,“别说10套,就是100套我们也不做,像这种轴承少于5000套根本不会排计划。”计划员面无表情斩钉截铁地回绝了客户。来人是位女同志,听后立即号啕痛哭起来。她一面哭,一面倾诉道:“全国我走了许多地方,都说不能做,惟独到了虹山,你们说能做,可却嫌我数量少,不给我做,我回去怎么向领导和全厂职工交代?”她几乎哀求地说“我厂从国外进口了两台设备,每台花费26万多美元,现在其中一台,轴承坏掉,机器开不起来,停产一天,工厂损失就是两万多元;轴承坏了一套,我现在订十套,已经是10倍了,求你们,能不能给我们厂帮帮忙,大家都是兄弟单位,全厂职工都等着我带轴承回去。”无奈计划员坚决不同意,客户只能眼噙泪水,满脸失望地离开了车间。

客户走后李国栋不禁扪心自问:我是一个工作20多年的技术人员,看到用户工厂停产一天就要损失两万多元,因为一套轴承设备趴窝,而我们能做,因为数量少却不给做,很是不解。当时他想:“假若我是私人老板,这生意肯定做;既然停产一天损失两万,那轴承一套要它一万元也不多,十套只不过十万元,仅仅是5天的停产损失,用户肯定会答应;现在国家正号召改革开放,进口设备必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今后随时随地都可能再次发生;假如自己要有一个轴承厂,就专门生产这种替代进口轴承 。”

通过这件事,他第一次萌发了独立研制开发新产品的念头。

冲破阻力 大胆进入化纤轴承独立研发新领域

1988年,李国栋在安顺市政府电视招标后,离开虹山轴承厂任安顺市收割机厂厂长,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胆与南通二纺机签订了进口喷气织机专用轴承研制开发合同,几经资金周折,终于在安顺市轴承厂的资金支持下,于1991年研制完成了7个新产品。一年后,七种产品全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当时国内进口设备还很少,产品生产出来,用户却不多。这给他一个深刻教训:产品研发一定要和市场紧密结合,否则,企业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通过市场调研,他从《中国纺织报》的字里行间,嗅出了味道。化纤设备专用轴承不仅加工难度大,而且科技含量高,世界上也仅有几家企业能够生产,所以价格非常昂贵,尤其是市场广阔,我国现却还是空白,潜力巨大。其中连轴轴承是进口化纤高速纺卷绕头卡盘轴的关键零件。早在1987年纺织工业部和国家科委就已立项,还拨了专款,委托四个大轴承厂和研究所分别开发研制,李也曾参与研制,但因中途承接其它项目,他因88年到收割机厂上班,没能参与全程的轴承研制工作,轴承出产后,不仅满足不了装机要求,最大问题是把进口原机搞坏了。为此,1990年中国化纤总公司和中国石化总公司联合下文,明令规定:进口化纤设备一律不得使用国产轴承。为此,国内所有的化纤设备专用轴承研制工作全部停止。

1993年,李国栋在给江苏用户送货时专程到南通合成纤维厂拜访,这才充分了解到由于我国几大轴承厂化纤轴承全部研制失败并停止研制,给国内化纤行业发展造成巨大瓶颈,先不说进口轴承价格瞬间涨了几倍,成本大幅上升,最主要的是不能及时供货,严重影响了化纤厂的正常维修运行。用户迫切希望化纤轴承能够国产化。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信心大增,进一步激发了他研制开发化纤轴承的决心。他详细地向化纤厂的技术人员和维修工人询问了设备的工作情况和轴承安装要求,听后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化纤设备专用轴承,不仅仅只有简单地高速、高精度要求,更有对寿命和可靠性的苛刻要求,通常要在13000r/min高速下,连续不停运转375天以上,要达到9000小时的长寿命,才算是合格产品。这比军品要求还要严格很多倍。回厂后,不少人听了他对化纤轴承的介绍,纷纷摇头,认为这是很难做到,至少本世纪绝对做不到。凡搞轴承设计的都知道,轴承的额定工作寿命,是在额定负载下,连续运转100万转,作为轴承的基本工作寿命。 现在化纤轴承一分钟就要13000转,100分钟就已经130万转了,换算下来2个小时都运转不了。但他坚定认为,既然国外能够生产,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生产呢?工作条件清楚了,只要我们认真总结,最多我们多失败几次。他坚持中国企业不能永远靠外国轴承过日子。

为慎重起见,他仔细回忆了过去研制的生产流程,又通过图纸的对比研究,并把几个重要的基本尺寸作了修改,加工工艺重新编排,由工序集中改为工序分散加工,并强调了加工中要注意的几处重点环节,亲自跟在现场随时解决问题,经过三个多月的不断摸索,19936月,成功研制出4282192连轴轴承11根,彻底打破了国内化纤专用轴承国外长期垄断地位。连轴轴承的成功研制,是长寿命技术划时代的跨越。

轴承是研制出来了,可没化纤企业敢试用,因为国家有明令规定。7月初,李国栋带着产品,一行四人从安顺出发,先后走了9省、20余市、30多家化纤厂,上门服务推销产品,除长沙锦纶厂同意留下一根试用外,其它化纤企业均婉言谢绝或坚决不用。可见,新市场的开拓步履蹒跚!

1994年元月2日,喜从天降,长沙锦纶厂来电,4282192装机使用一直正常,要求再寄2根试用。他立即组织发货,并请求该厂将装机情况写成书面文字传来,他们将这一信息反馈资料复印后分别寄给国内多家化纤厂,并公开承诺:《售价800,包赔3000.》。800元仅为进口价的1/3,达不到一年失效还要倒贴3000元,这样的承诺,确实感动了部分用户,接传真后,相继有企业来电要求试用,从而逐步打开了国内化纤专用轴承市场。前后又历经3年时间,才真正实现了销售回款。

领办轴承研究所 实现化纤轴承系列化生产研发

1996年,李国栋受命担任贵州虹山轴承研究所副所长,专门负责化纤、军工新产品研发。贵州虹山轴承研究所是根据当时上级要求,于1990年在技术中心基础上,挂牌成立的,没有任何实体和资金。李国栋在虹山轴承总公司内任职多年,凭借个人信誉,采用多种渠道,艰难开始研制化纤专用轴承。原材料没有钱去买,就利用车加工废品,大改小、厚改薄,生产分别交给各分厂,在完成公司正常生产任务后,利用停机和待料在下班、周末加班进行,加工费用按公司核算成本的10倍支付分厂。但当时轴研所没有一分钱,他坦诚同各分厂签订加工协议,严格按他编制的加工工艺,质量要求、数量、交货日期完成加工,加工费需等到产品销售回款后分期支付。他既是设计师,又是现场施工员,既是生产指挥员,同时又是检验工,有时还要充当搬运工,收发员。以致于当时不明真相的人都把他当成“个体户”。凭着执着的信念,不分昼夜,加上没有节假日的操劳,仅1996年,他就又成功研发了32682574266358206201146524944153808206219646507354153811等一系列BARMAG卷绕头专用轴承24种。当年,实现销售回款16万多元,这是轴研所多年来,第一次依靠科技力量创造的效益。加工产品的分厂亦得到实惠,皆大欢喜。

轴承研究所因新产品的不断研制成功而快速发展,销售收入连续五年以翻番速度递增;销售和研究仅仅只12个人,2000年达到销售回款354万元。科技人员,生产工人收入都大幅增加;并且,添置了关键设备和检测仪器,在国企改制过程中成为亮点。轴研所研制开发的产品全部为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绝大多数还是国内独家首创。他作为第一专利人先后有17种产品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种产品荣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李国栋设计的轴承产品,不是简单地仿制,而是在充分理解轴承内涵,搞清楚轴承工作条件和装机要求后,并仔细分析国外失效轴承,找出国外轴承失效真实原因,充分利用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在轴承结构上进行大胆设计创新,这既避免了国际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又提高了我国自我创新设计水平。

1999年,虹山独立研发生产的连轴轴承5524656K首先打破垄断,开始为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国产化纤高速纺卷绕头配套,形成经济批量生产能力,单5524656K一个产品就占当年总回款的41%,有力支持了中国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逼迫德国、日本化纤设备制造企业不得不大幅降价,并且重组,令中国化纤设备制造企业迎来了春天。

一路走来 成就“李轴承”的名声

1990年李国栋开始研制开发进口新型纺织机械及化纤设备专用轴承以来,仅在虹山研制成功的新产品就达240 多种,绝大多数是国内独家的产品。李国栋从1994年开始,年年都参加国内的化纤配件订货会议。会议上轴承是众多企业关注的重点,除李国栋外,其它所有的经销商都是进口产品的推销商,唯独他销售的是名符其实的国产货,而且每年都有新轴承样品展出。随着国产化纤轴承被越来越多的化纤企业所接受,“李轴承”的雅号不胫而走。

2005年,李国栋虽从贵州虹山轴承研究所退休,但当看到东部沿海民营化纤企业的高速发展,更多的新一代全自动化纤高速纺卷绕头上的轴承,还不得不依赖继续进口,他感到身上的重任尚未完成,经相关部门推荐到江苏常熟长城轴承公司任化纤轴承事业部部长。李国栋在长城公司受到公司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关心和支持,更加积极主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利用他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解决了其精密轴承生产的一系列工艺问题,通过化纤设备专用轴承的生产技术转化,又延伸开发了精密机床主轴轴承、角接触球轴承、滚珠丝杠轴承、连轴轴承、扭轴及组件、总成及部分非标轴承约300余种。还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及销售骨干和技术工人。

李国栋不仅在轴承生产上是内行,而且对轴承装机和故障分析也有深厚造诣,用户使用产品出现异常,经常打电话向他咨询,有时,接到电话,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出发。他的口头禅就是“科技人员不能老坐办公室,解决问题必须在现场。”20094月,某核电厂4500KW大电机,检修后全部出现振动异常,国内承包大修单位,俄罗斯专家一致判断为是轴承质量问题,该电厂设备管理处立即打电话给李国栋,要求去人解决。李接电话后立刻从常熟出发。他到现场后,仅用螺丝刀和耳朵听了5 分钟,就得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轴承质量没问题,异常振动是装配不当引起,和轴承无关”。这下象炸了锅一样,安装单位和管理处均不认同,以为是他想推卸责任。李国栋冷静地给他们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双方僵持了好一段时间后,对方终于同意按他的意见试试,他下到井底,仅是拧紧了几个螺丝,调整了轴承游隙,振动立即消除。当时在场的不少人都被惊呆了,若不是李国栋亲自去现场,大修完毕的大电机,重新拆卸更换轴承,少说费用也要数十万元,还要彻底延误原定发电计划。明明轴承没问题,却要背上质量不好的黑锅。甚至,新上去轴承也未拧紧螺丝,出现同样故障,就要责怪中国轴承不行,更可能找不到原因,就到国外去请洋专家。这样的冤案在国内还少吗?

这一故事使得化纤企业的熟人又送给李国栋一个新称谓——“中国化纤轴承第一人”。事实上,从1987年开始,整整25年的奋斗,他是中国第一个成功研制化纤设备专用轴承的人,又是国内唯一有500多种替代进口的新产品问世的人,他这“第一人”确实当之无愧。

2010年,在长城轴承五年合同期满后,他又奔向新的工作岗位,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现被金坛天驰轴承公司聘任为总工程师,专门负责超精密高可靠性长寿命轴承研发。他已年近70高龄,仍同年青人一样奔忙在生产现场。

李国栋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火炬计划》、《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有多篇学术论文在《轴承》、《轴承商情》、《化纤信息》、《机械工人》、《安顺科技》等刊物发表,获省、地、市“科技进步”、“优秀新产品”奖多项,有2种产品曾荣获全国新产品博览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