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夙夜匪懈 硕果累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秀龄教授

2011-06-20

   梁秀龄,19319月出生,广东中山人,国内神经内科学界知名专家,神经遗传病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现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医学会神经病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副总编,《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副总编。现任广东医学会第一届资深专家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女医师协会顾问,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学组名誉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顾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神经遗传病学组顾问,国内神经内科4个核心杂志的编委,《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会顾问,澳门镜湖医院神经内科顾问医师。

   梁秀龄50多年来一直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贡献突出。

   致力于学科建设

   梁教授于1 9557月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同年9月进入该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一直从事神经科的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至今。历任神经科住院医生、助教、主治医生、讲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医师。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在中山一院还比较落后和薄弱,在全国神经科学界的学术地位不高。梁教授任科领导期间,和神经科另一位主任以及全科同事勤恳工作,励志图强,奋发进取,将神经科逐步发展为附一院的重点学科,接着成为中山医科大学重点学科,1996年被评为省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建设初期,梁秀龄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两项重要计划:一是努力发展神经科的研究生队伍;二是将当时在全国尚属空白的神经遗传病研究作为科研发展的突破口。实践证明,这两项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该院神经科日后成为全国重点学科的基础。此外,梁秀龄的科研成果在2000年获得的“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对神经科成为全国重点学科起了重要作用。

为我国神经遗传病研究奠基

   我国神经遗传病的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是空白的,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大约落后50年,而神经遗传病的研究对我国国计民生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有鉴于此,梁秀龄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与科里另一位教授通力合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展了并推动了该科室乃至全国的神经遗传病的研究,被誉为我国神经遗传病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神经科学界享有很高声誉。她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我国较常见的、青少年多发的几种遗传病,其中以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的研究成绩最突出。

   198812月在海口市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神经遗传病学术研讨会上,梁秀龄对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王国相教授提出的两个“共济失调”家族病例的录像,初步提出为“马查多-约瑟夫病”(Machado- Joseph disease)。当时与会几位专家都反对,认为这种病只属于葡萄牙所有,我国从来没有这种病。她则力排众议,坚持上述诊断,并鼓励王教授沿这个方向继续研究。经王教授领导的团队极其努力多层次的深入研究,最后经基因诊断证实为这种病,其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权威的赞许。从那时起,该病在我国的研究迅速发展,目前公认该病是我国多发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可以说梁秀龄当年的初步推断为该病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教授及其领导的科研队伍一直勤耕勤耘,硕果累累,她的研究成果共获得医学科技进步奖3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20项,2000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至今她共发表论文340篇,主编(及共主编)大型医学参考书4部,参编大型医学参考书1 7部。另外,她还先后获得18项科研基金,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大项目等基金共230万元,均为这些项目的主持人。她还曾荣获1993年广州市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和2002年中山大学“柯麟医学奖”。

从医之路

   梁秀龄从医将近57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诊治水平较高的是神经遗传病、神经变性病、头痛、眩晕、晕厥等。由于她经常帮助神经科同行共同解决疑难病及少见病的诸多难题,因而被誉为“疑难杂症专家”。

  

她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一贯医德高尚,医风优良,受到病人爱戴。她经常说:病人选择她看病,也就是病人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托付给她,是对她的信赖和依靠,不能有任何疏忽。因此她不论在门诊或病房,无论怎样困倦,对每一个病人都尽量耐心倾听病史,细致检查和诊治。她把病人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许多病人成为她的毕生好友。

医者慈心

   梁教授认为做一个医生,不要只看到做医生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做医生应有的责任。她常说:好医生需要兼具爱心、同情心、耐心和细心,斤斤计较于名利,对病人的痛苦麻木不仁,如何能体现医者慈悲之心?

   曾有一个下午,梁教授和一群研究生在门诊正在紧张忙碌诊治病人,突然有个病人撞门而进,气势汹汹用粤语对着教授大骂“撼家铲(广东人骂人的恶毒话,即全家死光),你怎么看病的,我等了这么久还轮不到我?”在场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骂声吓到了。等大家反映过来的时候,那些义愤填膺的研究生都说把他轰出去,不给他看病,梁教授马上制止:“不行,他是病人,况且是我们的看病秩序不好,耽误了他”。然后就认真地给病人看起病来,看病过程整整用了35分钟,给出了诊断和治疗意见,那位病人满腔的怨气早已在梁教授的悉心诊治中烟消云散了。看完病后,那位病人很感动,不停对梁教授说:“多谢教授,多谢教授”。

事后,教授曾对学生讲:“首先是我不对,这个病人挂号诊病时间应是下午三点半,都已经四点多了,他还看不上病,他怎能不急?要知道他是病人,病人有病人的难处。我们做医生的要理解和同情他们,尽努力把工作做好”。教授的真诚态度,体现了一位医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体现了医者慈悲之心。

   桃李芬芳

   梁秀龄一向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热爱教学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她一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19名、博士后1名。20多年来这支素质较高的研究生队伍在梁教授的悉心培育和指导下,在科研工作中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在各个单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其中多位已是神经病学界的佼佼者和学科带头人。

她获得的教学奖励有:广东省高教系统特级优秀教师( 1993);南粤杰出教师(1995);中山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1996);中山大学桐山奖(杰出教师奖,2003)

守住幸福

   对梁秀龄而言,即便工作再辛苦,家庭始终是第一位的。在文革期间,她的丈夫被“莫须有”的罪名被批斗,一年多音讯全无,终于有一天回家时,满头黑发已花白,骤然见面,梁秀龄心如刀绞,欲哭无泪。幸运的是,由于梁秀龄一贯工作努力,病人口碑好,群众关系好,才得以躲过这次劫难。

   由于梁秀龄夫妇工作繁忙,有时会疏于照顾儿女。她儿子小时候一个人在家拉小提琴,突然琴弦断了,崩坏了右眼,因没有及时救治,一眼视力全失,一直以来梁秀龄都为此极之愧疚。幸运的是,多年后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刘奕志教授和张新愉副教授以高超的医术悉心治疗了她儿子多年的眼伤。她的一对儿女均学有所成,现分别供职于香港大学和美国某生化研究公司。她常说,她对孩子们的教育理念非常简单,就是父母两个要给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样。于是,梁秀龄的孩子们继承了她的正直、善良、责任心强和阅读习惯。

   几十年,梁秀龄和她的先生相敬如宾,相濡以沫走到今天,剩下的只有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