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献身中国高温合金事业——北京科技大学谢锡善教授
2011-03-18
谢锡善,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
立志求学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号召青年学习重工业,谢锡善选择了北京钢铁学院,1956年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为了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谢锡善就远赴捷克奥斯脱拉伐矿冶大学,努力钻研冶金技术。
刚到捷克时,首先面临着语言交流不畅的问题,经过三个月的捷语短期培训,谢锡善被导师建议去工厂和研究所实习,一方面做技术调研,另一方面提高语言能力。通过了语言关,谢锡善随即通过了专业考试获得了研究生资格,去往捷克布拉格钢铁研究所做学位论文研究,在这里采取的教学模式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5年的时间中,谢锡善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1961年,谢锡善获得了副博士学位,学成回国,正好赶上前苏联撕毁与中国的友好条约,不提供给中国指导航空发动机的高温合金材料,为此,在当时基础相当薄弱的中国高温合金领域里,谢锡善等高温合金技术专家感到重任在肩。
从1961年开始,谢锡善开始了在高温合金领域的教学与实践工作。为了培养更多的高温合金人才,为了提高中国高温合金的研发水平,谢锡善始终勤勉敬业、无悔奉献。
科研报国
从1961年起,
历年来,
提高我国高温合金国际影响力
1979年至1981年,谢锡善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研究工作。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作为高温合金领域中较早一批去美国高访的学者,谢锡善收获的不仅是更加开放的学术视野,更重要的和代表着世界领先水平的美国高温合金届建立了和重要的学术交流联系。通过这种交流,谢锡善代表中方与美国高温合金专家一起主持并组织了第十一届中型和大型的高温合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数十年来,除了美国和加拿大,谢锡善还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如法国、德国、瑞典、丹麦、意大利、荷兰,南美的巴西以及亚洲的印度、日本和韩国都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在交流中认识差距,取长补短,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说,正是由于谢锡善等高温合金专家的努力和付出,中国的高温合金领域才能在短短半个世纪中快速发展,取得骄人成绩(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建立了独立的高温合金材料体系,我国就是其中之一)。
放眼未来
如今,我国的高温合金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谢锡善认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高温合金在工艺上和质量上还都有差距,可以说是“大而不强”。
他认为,高温合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高温和耐腐蚀合金的需求不断扩大,为此,中国的高温合金领域的发展还应该继续加大科研力度和政策支持,提示高温合金和耐腐蚀合金的的工艺水平和合金质量,以满足各个领域对各类合金日益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