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创新地球化学理论 贡献石油勘探开发——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刘德汉研究员

2011-03-18

刘德汉,1935年出生,四川资阳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室副主任。

1958年,刘德汉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1963年到中国科学院太原煤化所进修,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地质所、中国科学院贵阳化学所、贵州省地质局综合研究队、115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从事矿产地质、煤岩学、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油-气流体包裹体等研究。

1978年以来,刘德汉研究员先后承担多项中国科学院油气重大项目、国家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六五”煤成油气开发项目的一级课题和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前期,有关天然气和石油地质勘探科技攻关项目中的一级、二级、三级课题和专题。

通过样品显微观测与有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实验研究论证了河北苏桥、新疆吐哈盆地煤成油气的成因;实验研究了不同煤岩显微组分的生油生气性能。提出了煤成油气的评价指标和高演化碳酸盐烃源岩生烃含烃性能的非常规评价方法;系统研究了烃源岩、储集岩和层控矿床中的固体沥青类型和成因,建立了碳酸盐岩中沥青反射率评价热演化程度指标和沥青反射率与镜质体反射率的换算公式,以及不同热演化盆地中镜质组反射率与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关系曲线;在碳沥青中发现成因和分布特殊的,微粒状紫硫镍铁矿、针镍矿、黑铁钒矿、六方氧钒矿;探讨了下古生界黑色页岩中残余沥青和碳酸盐岩储层沥青在再沉降热演化过程中的生气作用和生气贡献;论证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存在三期沥青和三期有机包裹体;用自行组装的高功率激光显微镜观测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高成熟碳酸盐岩烃源岩的生烃含烃的激光荧光信息;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研究了煤中基质镜质体及微类脂体生油性能与生烃机制。

2002年在油气盆地中,建立了用PVTsim模拟计算石油包裹体和盐水包裹体等容方程求石油包裹体的捕获压力、捕获温度的方法;提出了油气盆地中流体包裹体的分类方案和地质应用; 2006年在四川开县三叠系含H2S的天然气藏中发现含自然硫等不混溶包裹体,为H2S和自然硫的成因提供了依据;20082010,首次在普光的气田中发现了密度高达0.3447的超临界甲烷包裹体,为油裂解气藏在地质历史中存在高温超压现象提供了重要证据;2009年提出了应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和沥青特征判别天然气的成因; 2010年提出了原油裂解气藏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相结合,应用原油裂解气藏超压突破与静水压力再平衡封闭理论模型,用PVTsim软件模拟计算气藏古流体压力的方法。并实际计算了普光气田地质历史中的流体压力变化曲线以及超压-泄漏与气藏保存的比例,为油裂解气藏的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德汉研究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一等奖1项,广东省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一、二、三等奖多项。1985年获贵州省“五一奖章”和“四化建设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70多篇,合作撰写专著《油气包裹体及其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海相和煤系气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有机地球化学》、《碳酸岩有机地球化学》、《煤成烃地球化学》、《天然气运移聚集和封盖条件》、《气源岩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气机理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