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超声造影对肝癌早诊研究

2010-12-20

超声造影对肝癌早诊研究

中国的肝癌患者90%合并乙肝肝硬化,由于就诊时肝功能差、中晚期占多数,不能手术切除者达70%以上,每年死亡人数达到20万左右;肝癌早期诊断成为提高我国肝癌诊治水平的关键。研究表明乙肝—肝硬化—肝癌存在因果关系,肝硬化10年以上可视为肝癌高危人群;故对中国数百万肝硬化患者建立简便有效的早诊、普查方法及优化流程,是我国临床的重要课题。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可灵敏反映肝结节灶的微血供,故明显提高肝癌的诊断水平。

超声造影剂自2002年进入中国,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发现国际权威机构“欧超联指南”制定的肝癌增强模式以及定时确定造影时相的方法,对我国肝硬化肝癌患者,容易遗漏肝硬化背景下的早期肝癌。为解决我国临床常见的乙肝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诊难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敏华教授课题组首先利用超声造影(CEUS)检测肝硬化及非硬化血液动力学差异;在获得两者微血供时间有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易判断记录的新时相定义;经临床应用、深入分析研究,总结获得小肝癌、早期肝癌、增生结节及增生癌变的增强模式,系统地完成了肝癌早期诊断的逐级研究,解决了临时难题—肝硬化背景CEUS早期癌诊断标准,指导我国临床应用。

超声造影新技术具无放射性、无过敏,价格较低廉,操作方便,可反复应用等优势,解决了目前国内外尚未解决的肝硬化背景下良恶性小结节的定性定量诊断难题。由于超声仪器已普及城乡,该项肝癌早诊技术可成为高危人群的随访普查手段,造福于中国数百万可能发生癌变的肝硬化患者,并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早诊策略提供有效可行的技术方案。该项研究荣获2008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专家简介

陈敏华,女,1946年出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为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等3家医学影像杂志副主编,美国AJR等国内外10多家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超声诊断介入治疗三十余年,研究方向主要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诊断、超声介入诊断治疗新技术等,在超声介入诊断治疗领域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开展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十余年,建立大肝癌射频消融规范化治疗方案及难治性肝癌个体化治疗策略,创建多项新技术解决射频治疗难题并拓展了适应症,共治疗1200余人次,获得与手术相近疗效。致力于肝脏超声造影研究二十年,近八年在诊断标准制定、肝癌早期诊断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带领科室开展该项新技术研究取得瞩目成绩。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科技部863课题等部、市级科研项目八项,共获科研奖励16项,其中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5项,获专利2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RadiologyAJRJVIRIR等)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肝癌射频消融—基础与临床》、《腹部疾病超声图谱》及《消化系疾病超声学》等专著3(235万字),参加撰写中华内科学、肿瘤学等著作15册,以及国家教委、中华医学会、北医大教材。

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访问学者20余名,先后评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德医风风范奖,继续教育先进个人,女教职工之星,北医大优秀教师,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优秀奖,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