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倾情地质与地震构造研究 记地震专家徐杰研究员

2010-08-26

倾情地质与地震构造研究

记地震专家徐杰研究员

 

徐杰,江苏省通州市人,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震地质》杂志编委,中国老年科协地震分会理事。 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大地构造专业,1978年师从马杏垣和马宗晋二位国内外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986年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徐杰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地震构造、新构造、地质构造、石油地质和工程地震等研究,参加和主持过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国家地震局重大科技项目和各个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石油部门的科技攻关项目及“八五”和“九五”重点项目等的有关课题,以及辽河等油田的重要科研课题等共 50多个,此外还有水电部、核电部门等的工程地震项目 60多个。至今发表科学论文 130余篇,出版专著(合作)2部,参加编写各种主要科研报告近百份。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l次,以及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1次、二等奖 1次和三等奖 2次。在学术上取得较多具有重要(大)科学意义的研究成果。

 

   徐杰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1)在西南地震烈度区划综合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西南地震烈度区划综合研究队领导小组成员,在工作陷入困境时,他被举荐主持编写了 3年会战最终的综合研究报告,为全国地震烈度区划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报告,也为川滇地区工程建设的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首先提出了川滇地区新生代以来南东—北西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和川滇块体向东南滑动的新见解。(2)华北地区发震构造认识的突破及新生地震构造带的提出和研究。1983 1986年,徐杰在深入研究华北平原新生代盆地构造及其应力场演化特征等的基础上,对邢台、唐山和渤海等大震区重点剖析,得出大震的发震构造是地壳中、下部的高角度平移断裂,而不是以往大家认为的地壳上部古近纪产生的正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这是对该区发震构造传统认识的否定,引起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后来终于为一系列新的探测研究结果证实而被地震界承认。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是发震构造认识的突破,而且为地震构造研究指出了不能再局限于地面地质和地壳浅层,必须开展深部构造探测和深浅构造关系研究的新方向,使地震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徐杰对华北和西南等地区的盆地构造、震源构造、新生代构造及其应力场演化等深入分析,发现地震构造带可分继承和新生两种类型,他提出新生地震构造带的概念,探索了一些研究方法,还揭示出唐山—磁县、腾冲—耿马—澜沧等几条新生地震构造带,重建了华北地区完整的地震构造格局,发表了《唐山一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等 10多篇论文。新生地震构造带的提出和研究,为我国地震地质工作的深入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内容,是对我国地震地质工作的一个贡献。(3)揭示出我国大陆地区多种类型的盆—山构造耦合特征,对认识盆地区岩石圈结构构造的基本轮廓和探讨其形成机制有重要参考意义。(4)探索出一套通过含油气盆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预测储层裂缝发育规律的技术思路和研究方法。(5)最近,基于渤海湾盆地阶段性沉降和周围山区间歇性抬升的相关性及其具统一的动力学过程的认识,综合分析山区第四纪河流阶地和渤海边缘玄武岩形成时代的测年数据,推断了渤海地区第四纪构造活动发生的时间。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科技开发,先后参加了数十项有关水电站、核电厂、输气管道等工程区的地壳稳定性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