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因专注而成功 因努力而辉煌——记著名水利工程与地震工程专家林皋院士

2010-01-11

因专注而成功 因努力而辉煌

——记著名水利工程与地震工程专家林皋院士

作为我国大坝抗震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林皋教授总是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看法、新的试验技术,将学科不断推向前进。他的科研工作始终密切结合工程需要,从工程实际问题出发,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近日记者专访了林皋教授,与读者一起领略这位耄耋老者长达半个世纪的精彩水利人生。

记者:1956年,我国在广东流溪河上兴建双曲拱坝工程,刚毕业不久的您就参与了坝顶挑流造成的水流脉动振动对大坝安全影响的研究,完成情况如何呢?
  
林皋:当时,我刚从研究生班毕业两年,在我国力学权威钱令希教授和戴宗信教授的支持下,我负责主持这项研究工作。一切都是白手起家。我们研制了压制橡胶作为模型材料,参与我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机械式振动台,在我国首次制出了测量模型振动的传感器,并提出了研究拱坝振动的模型相似关系,得到了挑流引起的水流脉动规律,设计了脉动振动产生的坝的动力响应的试验装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我们完成了从研制试验装备、测试仪器,直到完成全部试验的研究工作,得出明确结论。为潘家铮总工领导的流溪河拱坝工程采用坝顶挑流方案提供了技术论证。为工程节约了大量投资。在前苏联的书刊中曾给以比较高的评价。坝的实际运行情况也证实了我们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记者:1958年,在云南强震活动区进行以礼河土坝工程建设时,您又接受了怎样的挑战?

林皋:当时我国的土石坝抗震技术是一片空白,在以礼河土坝工程建设中,我们从零开始,提出的研究方案得到了我国土石坝权威汪闻韶院士的支持。汪院士还从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派来了两名技术人员,协助进行土工动力试验工作。我们研究了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能、砂土的临界孔隙率,测量了坝体的振动频率与惯性力分布,研制了测量坝体变形的仪器,研究了坝的地震变形、沉降和水库波浪,进行了各种坝型抗震性能的比较,对工程的抗震安全性进行了恰当的评价。根据试验成果提出的抗震措施建议,被顾淦臣总工领导的工程建设单位采纳。研究报告被水电部选为对外技术交流资料。

记者:“文革”期间,您被下放“劳动改造”,但是您依然坚持为我国的水利建设贡献力量,1972年还参与了白山拱坝的建设,在这项工作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林皋:白山拱坝是当时全国最高的拱坝,抗地震安全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通过试验或计算很难获得满意的结果。我们经过研究提出了直接摄影法这种新的试验技术,测得了白山双曲拱坝正、反对称共9阶振动模态,达到了国际上的先进科技水平,顺利地完成了白山拱坝的抗震安全评价,在我国首先实现了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三维拱坝地震动水压力的计算,编制了计算程序,研制了提高计算效率的技术措施。这项成果“文革”后在中国地震代表团访美时还被选为对外学术交流的内容。

记者:1978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丰满水库增建泄水隧洞,您参与的水下岩塞爆破安全的研究在整个工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林皋:丰满水库的泄水隧洞进口在深水以下,施工条件十分艰苦。为了节约资金,采用岩塞爆破方案。需要在坝头附近埋设炸药进行大药量的水下爆破,而丰满大坝是日伪期间建造,混凝土施工质量极差,爆破效果直接关系到第二松花江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爆破对满水位时大坝安全产生的影响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水电部东北勘测设计院曾遍访全国许多研究单位,最后找到了我。时间紧,责任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们完成了研究任务,顺利通过了水电部的审查。19795月,水下岩塞爆破获得了圆满成功,保证了大坝的安全,爆破中实测到的坝体应力和坝顶速度反映与计算预测值十分吻合。水下岩塞爆破1985年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

专家档案:

林皋,1929年出生,江西丰城人。195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到建校不久的大连工学院,后被学校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水能利用研究班学习,其间借调至松江省五四九修建委员会(机场)任工区主任。毕业至今一直任教于大连理工大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水工结构工程的学术领导人。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改革开放后,林皋又积极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研究任务,为在强地震活动区建设小湾、溪洛渡、大岗山等世界级高拱坝,使我国大坝抗震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均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