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用真情传播智慧火种 不做“泰斗”甘做“老兵”——记著名财政学家厦门大学邓子基资深教授

2009-10-05

用真情传播智慧火种 不做“泰斗”甘做“老兵”——记著名财政学家厦门大学邓子基资深教授


 已86岁高龄的邓子基教授,现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资深教授、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国家重点财政学科总学术带头人、厦大财政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务。邓子基教授著作宏富,德高望重。60年来,他在财经科研和教育领域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从事学术活动,博采众长,富于创新,著书丰厚,成果斐然,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知识,传道、授业、解惑,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财经管理人才,成就卓著。被誉为“财政学泰斗”、“一代大师”,享誉海内外,而他自称是“老师”、“老兵”。
 记者:您当年在国立交通大学读的是飞机制造专业,怎么又转入了国立政治大学呢?
 邓子基:1943年,我参加福建省高中会考,获得了保送到国立政治大学的入学资格。同时,我还考取了国立交通大学航空系。因为国立交通大学开学较早,我就先到那里读了几个月,读的是飞机制造专业。重庆的冬天快要来了,我发现自己所带的钱几乎用光了,身上只剩下一件用来御寒的棉衣,吃饭也快成问题,学校又催着赶快交学费。当时我身上没钱,虽有几个华侨学生资助我,毕竟还是交不起学费。政治大学开学比交大晚半年,于是我就从交大退学了,转到政大去念,读经济系。因为政治大学包吃、包穿,还给些零用钱,而且毕业后包分配。可以说,是历史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帮我选择了经济系。
 记者:您是我国的第一届研究生,也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的首批弟子,他对您后来的工作和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邓子基:1947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江苏泰兴县税务局工作,3个月后,回到福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主联合会”。1950年春,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教授领衔成立了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并开始招考新中国首批经济学研究生。我当时以福州考区第一的成绩被录取成为王老师的首批弟子。
 王老师对我说:“你做过税务工作,就攻读财政学吧。”他的教导对我为人治学影响很大。他叫我好好学习,要掌握马列主义,也要了解西方理论。做学问要虚心,要谨慎、要讲方法。王老师待徒如子,不仅教导、督促我如何从事教学、科研,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各个方面的成长。王老师永远是我人生旅途上的坐标,他时刻提醒着我:只有对学生付出全部无私的爱,才有资格坚守教师的岗位。因此,在我60年的教育、科研生涯中,我恪守了他留给我的10字宗旨:“教书育人、出人才出成果”。1952年,我在厦大毕业后,留在王老师身边工作。
 记者:您作为“国家分配论”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人之一,请为我们解释一下“国家分配论”和诞生的背景。
 邓子基:“国家分配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国家观为理论依据的,也是以客观实践为背景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国家比较困难。那时候是收入少,开支大。国家机器要运转,还要恢复国民经济。收入少,支出大,财政赤字多,出现了通货膨胀。这时候出现了“国家分配论”。这个观点不是我先提的。西南财经学院有一个教授叫许廷星。他1957年发表文章,说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我年轻时很喜欢,就开始深入系统研究。何谓“国家分配论”?指的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及所体现的分配关系。客观形势要求国家集中组织管理经济,也就是常说的集中财力办大事。当时(1962年)我连续发表了有关“国家分配论”的三篇文章,进一步论证、提出的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一命题,明确了“国家分配论”的内涵。当时我还是一个年轻讲师,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全国注意。
 记者:后来又出现了“公共财政论”,有人就说您的理论过时了,其实您是中国最早引入“公共财政论”的学者,您是如何看待“公共财政论”的呢?
 邓子基: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明确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构建公共财政是财政改革的基本目标与任务。于是“公共财政论”流行起来。有人说“国家分配论”“过时”了。第一因为它是计划经济理论,现在是市场经济,当然“过时”了。第二是怀疑“国家分配论”,认为不能指导实践。1997年我在《财政研究》上发表了《坚持、发展“国家分配论”》的论文,反对完全照搬西方“公共财政论”代替“国家分配论”,而是应该互相取长补短。
 接着,我连续发表多篇文章,指出:不能以“公共财政论”来否定“国家分配论”,贬低“国家分配论”。应坚持“国家分配论”的本质论,借鉴“公共财政论”的运行论,两家整合,优势互补。整合了当然就发展了。2001年我在无锡全国第十五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上,做了《树立“坚持、借鉴、整合、发展”》的学术报告。我提出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赞同。我提出我国应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包括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在内的国家财政的体系。
 记者:您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您在厦门大学财政学科的发展上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请介绍一下您这方面的工作。
 邓子基:我一直强调这样一个观点: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搞教学,出人才,必须建立在科研出成果的基础上,而培养人才首先要编写一套高水平的教材。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针对当时财政学教学大发展而没有教材的状况,国家财政部组织编写了统编教材《社会主义财政学》,我担任该书的总编纂小组组长。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没有自己的财政学教科书的空白。我还主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统编教材《财政与信贷》,并担任主讲教师,授课对象达到数十万人。此后,我还主编了《财政与金融》、《财政学》(一版、二版、三版)、《现代西方财政学》等教材,满足全国需要。
 随着我国研究生制度的实行,我开始招收财政学硕士生和财政学博士生。1982年,我招收了自己的第一届财政学硕士生,1984年,又招收自己的第一届博士生。到现在,我已培养毕业的有硕士300多人,博士100多人,博士后3人,访问学者6人。他们中有国家和地方省部级领导,有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大学校长、全国性银行和证券公司董事长。
 后记
 邓子基在总结自己86载丰富人生、60年从教生涯时,给出了这样的成功经验:诚恳待人、认真做事、胸怀豁达、宁静致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专家档案:
邓子基,资深教授,1923年生。福建沙县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访问学者导师、财政科学研究所名义所长。现任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副总裁,美国国际传记协会副总裁。著有《财政学原理》、《马克思恩格斯财政思想研究》、《社会主义财政理论若干问题》、《国际税收导论》、《比较财政学》、《公债经济学》、《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等60本,2000多万字。被列入《世界500名人传》(英)、《国际500名有重大影响人物传》(美),获国家级、福建省、中国财政学会、中国税务学会等奖励数十项。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