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曾烈光:我国第一片自主产权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人

2009-10-05

曾烈光:我国第一片自主产权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人

 曾烈光,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47年12月17日生于四川省南部县,父亲是当地著名中医医生。1962年初中毕业于南部县大桥中学,1965年高中毕业于南部县建兴中学,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并留校任教。1988年任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1991年任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1996年任博士生导师。1985年曾作为中国青年发明家代表团团员参加在保加利亚举办的首届世界青年发明家成果展,1988年曾去日本合作研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1993年曾去新加坡参加EDA软件交流与培训,1995年曾在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曾烈光长期从事数字通信终端、编码、传输技术,网络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1974年他用分离元件主持完成数控机床程序控制系统(CPU)设计与调试成功运行;1975-1978年他参加和完成32路增量调制数字终端机设计,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他提出极性另判PCM编码技术,很好解决了当时国际上PCM编码小信号信噪比难题,用于我国32路PCM终端机,批量生产,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奖;1983年他提出并完成模型法码速调整技术,很好解决了国际电信联盟建议研究解决的减小政/零负码速调整技术难题,得到生产应用并申请了美、日、欧洲专利,获得198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995年他提出并完成分离塞入比正码速调整技术,很好解决了国际电信联盟建议研究解决的减小正码速调整抖动技术难题。
 1988年,他自主成功设计开发了采用该技术的专用集成电路THMT001A 等,从而实现了光通信复接设备的单板化集成,大大推动了我国光通信终端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发展,得到大批量生产应用,这是我国第一片自主开发并得到批量生产应用的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这块集成电路在我国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它不仅是我国第一片自主设计开发得到批量应用的超大规模通信专用集成电路,也是第一片由国内自主设计通过国外加工完成的大规模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同时也是我国提出集成电路设计业与集成电路加工制造业分离成为独立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后我国自主设计开发的第一片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该成果被中国电子报组织评选为我国“七五”十大电子科技成果之一,获得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1990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曾烈光主持设计开发的系列超大规模专用芯片
 90年代初,曾烈光又以自己的专利成果支持创办北京华环公司,他主持设计的单板复接器产品获中关村拳头产品称号并获得北京市优秀新产品奖;2002年他提出并完成统计预测时钟恢复技术,很好解决了国际上难以解决的著名的SDH指针泄漏问题,并主持首次在世界上成功设计开发了21路E1映射片及系列SDH专用集成电路,在数十家企业大批量生产应用,荣获200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他以第一完成人第三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993年,曾烈光荣获由团中央、国家科委、国家自然基金委、劳动人事部组织评选的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并作为十名青年科学家代表之一被请进中南海,受到胡锦涛、温家宝接见。
此外,曾烈光还承担国家专用研究、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际合作等多项科研任务,获得多项成果和十多项发明专利。目前承担国家973“可测可控可管IP网模型结构与实验验证”课题、国家863 “面向多处理器的片上网络”、国家重大专项“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等科研任务。主编高等学校研究生教材《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人合著《数字通信新技术》;发表论文约400篇,所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