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肖汉宁教授

2009-09-01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肖汉宁教授


 湖南大学肖汉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长期从事纳米与功能陶瓷、高温结构陶瓷、微晶玻璃、陶瓷高温摩擦学等方面的研究。
 1994~1995年在日本船舶技术研究所(现更名海上技术安全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肖教授因发现了陶瓷材料的高温自润滑现象而为该所的陶瓷高温摩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所长首次向外国研究者特别颁发的“感谢状”。2002年,在中日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先进陶瓷的磨损特性研究”资助下,进一步揭示了先进陶瓷的高温摩擦磨损特性和自润滑机理,还开创了一种以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由非晶态经原位受控晶化技术低成本制备高可靠性高耐磨纳米晶陶瓷的新方法,实现了高温自润滑耐磨陶瓷的材料设计。“低成本纳米微晶陶瓷制备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项技术已产业化并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分别获得2005年度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7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日本船舶技术研究所所长向肖汉宁教授特别颁发的“感谢状”
 在2006~2008年间,肖汉宁教授与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技术经济大学塑料与橡胶系主任Pukánszky Béla 教授合作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纳米氧化物在聚合物中的应用研究”,使纳米氧化物陶瓷在聚合物中的应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用纳米氧化物取代聚合物中常用的无机填料,不仅填料用量减少到原来的20~30%,而且使聚合物的拉伸强度提高150~180%。肖汉宁教授开发的将纳米氧化物用于建筑涂料的清洁生产技术分别获得两项发明专利,该研究成果获得2008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
 2008年,肖汉宁教授作为作为广东省、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的首批科技特派员,入驻佛山市南海金之刚新材料有限公司后,通过现场调研和考察,对该公司主导产品──氧化铝陶瓷辊棒的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其中“增加装烧密度,减少窑内温差,优化烧成制度”的建议采纳后,通过大辊棒内套装小辊棒,使同一窑的产量增加45%,进一步优化烧成制度后,单位重量产品的烧成能耗降低了36%。公司成立了以肖汉宁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肖汉宁工作室”,目前正在将他的发明专利“一种再结晶碳化硅制品的制备技术”进行产业化转化。肖汉宁教授还与佛山相关陶瓷企业就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陶瓷行业如何过冬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提出的“抓住机遇练内功,厚积薄发再冲锋”的理念得到了众多陶瓷企业的认同。

肖汉宁教授(左)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产品质量问题
 自1995年以来,肖汉宁教授已主持完成了1项国家“863”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和10多项部省科研项目,目前正主持4项国家级和6项部省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高性能结构陶瓷及其应用》专著1部,已在《Carbon》、《J. Am. Ceram. Soc.》、《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等国外学术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有80多篇次已被SCI或Ei收录。
 肖汉宁教授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主讲过《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进展》、《特种陶瓷》、《陶瓷结构与功能设计》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指导了博士研究生17名,硕士研究生21名。2006年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专家档案:
 肖汉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6月生,湖南宁乡人。1981年湖南大学陶瓷材料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在湖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留学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回国并晋升为教授,同年遴选为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再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等,《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无机材料学报》、《硅酸盐学报》、《功能材料》、《中国陶瓷》、《机械工程材料》等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