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11个大花生品系——43载农科“痴情”——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农技站长张佃文

2009-07-09

11个大花生品系——43载农科“痴情”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农技站长张佃文

24日,东港区三庄二村村民齐玉民正在家里剥花生种,说到他预留的100公斤种子,很是感叹,“去年重茬的花生,一棵秧子也没死。回想前年,一半花生得青枯病死了,至今都心痛,多亏换了张佃文培育的抗青19。”掐指一算,去年4亩花生,亩产411.2公斤,增了30%;每亩花生多打油8.2公斤,出油率也涨了2%。青枯病可以称为花生“癌症”,山东又是青枯病的重灾区。长期以来,无药根除,更无品种可替换。

张佃文,一个土生土长的三庄镇贾家沟村民,从1966年开始搞试验,到目前已在全镇建立科技示范田500亩,良种繁育田5500亩,推广新技术20余项,新品种55个,全镇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抗青19,是张佃文选育的十几个大花生新品种系列之一。“俺就是想叫老少爷们的花生抗病一点、高产一点。”说起育种改良的初衷,年近60岁的张佃文气喘吁吁地说——严重的气喘病也挡不住他43载农科“痴情”。

1966年,张佃文从小学退学,在村里干农科队员,爱琢磨、爱钻研的他很快成为科技能手,率先采用控制徒长技术,创造了亩产60公斤棉花的全县最高纪录。张佃文放弃了三次“改行”的机会——接父亲的“班”当医生,到城区农科技园管理技术,到农业局干技术指导,却在1980年,来到了他最乐意的三庄镇农技站工作。1981年至1984年,他“啃”下了中央农广校的所有课程,以优异成绩毕业。

1974年开始,张佃文“大动作”一个连着一个,省级试验、示范、推广和攻关项目陆续被他争取来“落户”三庄镇,从花生病虫害统防统治,“双七开发”、“双八攻关”、“三○”工程,一直到2007年全省黄淮海开发项目等,省内多位农业专家也先后来合作指导。一场花生品种改良“革命”在这里悄然兴起。他每年都承揽省里十多项科技试验,自己选育了港花1号、2号、3号、4号,让花生亩产量涨了20%多;接连攻克了花生叶斑病、网斑病、蛴螬防治等技术难题,特别是叶斑病防治,使花生产量提高了30%,在鲁南地区全面推广。

1997年开始,张佃文以抗病品种鲁花3号为母本,高产优质大果品种花选1号等为父本,用10年时间不停地杂交选育。他先后主持十几个研发项目,加上自选试验项目多达几百个,每一个试验数据的考察、记载,他都自己在地里分析、论证,自家几亩地成了试验田。他妻子高永兴嘴上埋怨心里疼,“哪年秋天,他都至少有1个月不回家,白日黑夜蹲地里。”功夫不负执着人,“抗青19”、“抗青20”、“抗青35”等11个大花生品系先后育成,初步解决了青枯病难题,经国家农业部鉴定,7个品系达到高抗水平,抗病性均达到90%以上。20083月,张佃文选育的花生新品种“日花1号”,成为日照通过省级审定的首个作物品种,并在全省推广。资料显示,费县汪沟镇张家芝麻沟村种植中,“日花1号”每亩比常规品种平均增产荚果110.7公斤。如今,该品种在日照、临沂等地推广20种植万亩,年增收荚果1600万公斤。

张佃文利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科研攻关。先后获得11项获省市科技成果奖励,在专业刊物、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44篇,有12篇获国家、省级论文奖。他更是6次被评为省级和市级优秀乡镇技术员。2005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让每一滴汗水都滋润脚下的土地,让每一滴鲜血都为农业涌流,张佃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