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详情

创新性探索科研院校的技术转移模式——记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处

2009-07-06

创新性探索科研院校的技术转移模式

——记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处

高校科技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体之一,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结合“北京市科技服务中介金融危机下生存环境大调研”活动,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化工学科技处张新生副处长,借以此为各高校产学研合作提供交流互动平台。

记者:依托北京化工大学的科技背景,请您详细介绍一下科技处的资源特点与优势。

张新生: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重点大学,主要专业包括高分子、无机材料、化工机械设备、计算机工业测控、自动化、生物化工、制药工程等。学校和化工企业、石化企业结合紧密,直接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已成为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色之一。学校每年有几百项技术成果,近五年来与1300多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合同,几乎涵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份。横向科研经费到款从1998年的3860万元迅速增加到了2008年的3.04亿元,证明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我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主要客户包括中石化、中石油所属企业,如燕山石化、齐鲁石化、大庆石化、吉林石化、兰州石化等;其他国有大型企业,如北汽福田、华北制药、华能集团、烟台万华、蓝星化工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如中国纺科院、中国环科院、北京钢研院、北京航材院、北大等;民营企业,如中国佑利、北京汉丰、宁波海天、山东龙喜、浙江金鹰等;国外企业,如日本住友橡胶、新加坡纳米材料、香港理工大学、台湾远东纺织、台湾橡胶股份等。

以15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成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应用实施,为企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零排放的异丙苯清洁生产成套技术,开创了我国十万吨级石油化工装置清洁生产技术的先河,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异丙苯清洁生产自主技术的国家。再如丁基橡胶生产新技术,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实现了3万吨/年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上述两项技术均在企业得到实施,且每年分别为企业增加可观的利税收入。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处的业务特点。

张新生: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处下设有科研科、开发科和军工办,在业务、资源和人员配备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科技处在业务方面,除了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重点是坚持分层次、多形式的技术转移策略,全程参与技术转移过程,努力构建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在传统技术转移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技术本体和受体,创新性探索了“学术引导,定向转移”、“机构引领,地域推广”、“技术集成,成套输出”、“技术入股,共同经营”等技术转移模式。

其次,科技处与普通科技中介在资源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一方面依托北京化工大学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一方面面向合作多年的国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为代表的需求方。科技处在供求两方的中间,自然地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另外,科技处在人员配备方面考虑也比较全面,目前所有人员都具有理工背景,这其中有多年从事科技交流工作的专家,以及专门从事知识产权,并具有专利代理资质的专业人员,在人员配备方面实现了新老结合,不同知识结构相结合,为全程参与技术转移过程提供了知识基础。

记者:金融危机对学校科技转移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此现状怎样看待,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效果如何?

张新生:金融危机对我们业务影响不大,从具体数据来看,去年的技术转移收入是历年来最高。但今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学校领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分析数据并商讨策略。目前主要体现在与企业签订合同的到款比同期有一点减少,合同额有所下降,但跟企业签订的合同数没有太大变化。比如,个别以前签订的项目,进行到一半,企业方面因为金融危机受到了一些影响,可能就会推迟项目合作,有资金的问题或者是市场的问题,个别项目也可能会由企业方提出终止。

而且,这次金融危机主要影响的是出口加工型的企业,这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国内技术的依托并不是很强,很多技术是直接从国外搬过来。另一方面,经过这次金融危机,可能产生技术转移新的发展机遇,因为产业可能会重新洗牌,一部分企业经历了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之后,会尝试新的发展模式,由粗放型企业向集约型、创新型企业发展。

在2008年北京化工大学第九次党代会上,学校明确提出了大开放战略,坚持行业特色的内涵,摒弃狭隘办学的思想,鼓励科研人员更多服务企业,鼓励学校更多地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中去。在大开放战略指导下,学校领导先后带队赴大连石化、齐鲁石化、上海石化、开滦集团、神华集团等企业开展学术交流,组团赴广东省、厦门市、常州市、威海市等地区探讨全面合作。具体的举措有:

1.设立校外技术转移或科学研究机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学校在江苏常州设立了先进材料研究院,旨在将研究开发机构、成果放大中心和技术转移部门移至技术市场的最前沿,努力搭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平台,运行近一年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在建1300平米的实验室,与10多家企业签订了6000多万元的技术合同。同时,学校以“科技特派员”等形式,积极参与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截止目前已先后派遣了13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广东省企业。下一步,学校拟在广东省、厦门市、威海市等区域经济活跃地区设立转移办公室或研发机构,面向区域经济的发展,主动推进与当地的产学研合作。

2.鼓励成立并规范管理校企联合研发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学校整合各种资源,组建科研团队,与全国近50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或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这些联合研发机构绝大部分都是非实体的,在成立初期,企业方面固定了研发内容和经费,学校方面固定了研发人员。这种合作关系不仅更稳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以前合作是以短期的单个研发项目为主),而且解决了企业研发中心缺少或不全的被动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企业研发机构的角色,为企业生产中技术问题的解决、产品的检验或检测、企业发展规划和技术咨询、未来技术的升级和储备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下一步学校正考虑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由专职、专业的人员来负责技术转移工作。中心的成立将为科研人员提高成果的成熟度和实用性提供设备平台,同时也有利于协调学校各涉及技术转移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因素:(1)北京化工大学的成果具有理工科技术特点,技术研发必然要经历实验室小试、中试和工业化等一系列放大的过程。(2)企业的需求多种多样,有的企业需要做技术储备,有的只需要最终的成熟技术。中心努力搭建一个中试的平台,并帮助科研人员将小技术集成、放大成成熟技术。目前已经在昌平购买了45亩土地,用于中试平台的建设。

记者:针对科研人员服务企业等行动,北京化工大学有哪些鼓励机制?

张新生:首先,学校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是认可的,鼓励的,并且还会大力支持。学校有关部门已经着手制订相关鼓励政策,具体会包括:对科研人员的职称、待遇都给予保留;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资助,主要是提高科研人员吃、住、行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服务于企业的科研人员会优先晋升。

记者:请您介绍几个典型的技术转移成功案例。

张新生:举个例子,学校以高效搅拌装置、特殊物系精馏为代表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在全国相关行业多家企业得到应用实施,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如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技术,在根据工艺要求按需分配机械能的设计理念下,以交钥匙工程方式向全国四十多家企业提供了500多台成套搅拌槽/反应器,出口11台。再如特殊物系精馏新技术,在全国400多座塔中应用,起到扩产、节能、降耗、减少三废排放等效果,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以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品成套技术为代表的实用技术,在一大批中小企业得到应用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木塑复合材料是一种将废旧木材与废旧热塑性塑料合成而得到的新材料,目前开发的制品有托盘、建筑模板、装饰型材等,采取交钥匙工程方式向用户提供包括材料配方、加工工艺、设备控制等成套技术、设备和服务。2000年以来,共与全国19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合同22项,合同总额1647万元,累计到款1309万元。